基层既是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目的就是将改革发展的胜利果实惠普更多群众,切实为群众谋取利益、增进福祉,不断加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然而,随着改革任务深入推进,逐步迈进深水区和攻坚区,部门基层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治理等重要领域,虽然部署举措多、底线标准严、调门要求高,行动落实却少、实际成效却差、民意反馈却弱,这种"悬空转"而"不接地"的现象值得深思警惕。
这种现象,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自我检视和整改落实阶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些地方,一些敏感问题在集体研讨、集体会商、集中定调之后,仍然选择"绕道走"或者"假整改",部分普通问题在自我检视、他方反馈、认真排查之后,仍然当做"没看见"或者"不知道",最终问题仍然在原地"打转",做了一场"无用功",正应了古语中的"竹篮打水一场空"。
"空转"现象并非无中生有,仔细审视,原因有三。首先,"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干部面对各项工作,难免精力不足、力不从心,工作成效难以凸显;其次,随着责任压力的层层传导,干部的心理负担较重,出现畏难情绪、退缩行为,不敢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最后,部分干部思想认识缺位,宗旨意识淡化,缺乏责任观念,没把工作责任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融入行动。
要知道,此弊之危,为害浸深。"空转"之害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衍生"盆景"工程、面子工程,形成不良政治生态,直接影响群众利益获得,导致干群之间的感情"降温",甚至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党的根基、血脉、力量都来自人民,如果不能让群众满意,过了群众这一关,必然恶化党的基层执政环境,动摇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这种后果是可怕的、沉重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这就要求坚决彻底解决顽瘴固疾,与基层"空转"说"再见"。多些关心、少些苛责。要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疏通心里障碍,降低思想包袱,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要避免问责泛滥,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多些担当、少些推诿。干部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坚持服务群众、爱岗敬业的原则,面对"老大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多做群众做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多些实干、少些务虚。上级部门要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要求,少些督察检查,少些表格资料,切实避免重复性、交叉性的工作,让基层干部"肩膀"更轻,更有动力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