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将深圳丰富多彩的自主创新实践,概括为“四个突显,四个一流”,即:政府主导作用突显,创新环境一流;企业主体地位突显,研发创新一流;创新高地突显,高端产业一流;创新文化突显,创新型城市一流。而达到“一流”境界的前提,是抓经济结构转型动手早,战略规划目标明确,配套政策细致连贯,工作措施落实到位,文化适宜精神振奋,如此才能不断收获自主创新的硕果。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深圳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得以从容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经验对其他城市乃至全国无疑都具有学习借鉴价值。
深圳自主创新的成效可用几组数据来描述,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个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50%,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超过50%;二是专利工作的“四个90%”: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三是多项创新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茅,名牌产品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5%,远远高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深圳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最多、风险投资数额最大的城市……考察深圳的发展,其自主创新遵循的路径清晰可见。
自主创新,难在认识。深圳经济最初是利用“特区”政策,靠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发展起来的,对外资和外来技术依赖严重。随着内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外资的进入减缓,企业赚取的“加工费”也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深圳并没有通过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去争外资,而是在招商热中冷思考,顶住压力启动转型,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等政策,大力支持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已支撑起经济的半壁江山。
自主创新,重在投入。自主创新需要高投入,深圳政府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深圳市连年以“一号文件”方式出台政策,对认定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除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外,可优先获得土地和厂房资源,可享受市政府的资金扶持、研发经费补贴、优先政府采购、银行贷款贴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费用补贴、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研制资助、通关便利等优惠,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实行政府首购。激励政策带动企业创新投入热情高涨,大量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在短期内爆发出惊人能量。
自主创新,贵在环境。深圳市努力营造适宜自主创新的“气候”和“土壤”,确立和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在研究开发、投资担保、人才引进、技术入股、中介服务等方面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给足优惠。同时着力培育“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如《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只要程序符合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可予免责;还出台相关文件,对创业失败的人才予以基本生活保障。
自主创新,成在行动。知识产权工作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机制,随着实现“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跨越,促进“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迈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政策和目标的出台,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圳在全国较早推出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2010年)》,首次以立法形式出台了对知识产权各领域进行综合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率先颁布了知识产权指标体系,将知识产权细分为22个量化指标。去年6月,又进一步实施了以世界创新名城为标杆,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