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件小事,反映了当下医务人员艰难的处境,也反映出医患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那天上午10时多,父子两人用三轮车推着一个老太太来到医院急诊科,说是要在这里给老太太吸点氧。
“吸氧?”看着老太太精神萎靡地趴在三轮车上,值班的医护人员不敢胡乱应允,开始细心地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来,老太太一早起来突感头晕、恶心,到附近诊所看过后,诊所的医生建议他们到大医院仔细检查一下。先前,他们已经带着老太太做了头颅CT和别的一些检查,都没有查出阳性结果。门诊医生建议他们住院,好系统地观察一下,以免贻误病情。但这父子俩见医生没查出什么结果,便觉得老太太的病没有医生讲的那么严重,在急诊科吸点氧就好了。
值班的医护人员想,如果是在急诊单纯地吸氧,患者很可能得不到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护,看老太太身体虚弱的样子,还是应该按门诊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留观, 于是好心劝说这父子俩:“那里的环境好些,医护人员也相对固定,不像我们这里,随时都有可能出车,就顾不上你们了。”一听这话,父子俩立刻变脸了,不耐烦地开口说:“你们不就是想让我们多花钱吗?走!我们不在这儿治了!”他们根本不听我们解释,一味地认为医护人员在围着他们的钱包打主意。
我们难免要感叹,医生能透过一张薄薄的CT片看透病人的心肝脾肺,却难以看懂我们眼前患者的内心。为什么患者总是要猜测:医生开的药和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医生的出发点到底是为了帮病人治好病还是赚钱?其实,我们也想以最小的花费治好病。但让人觉得委屈的是,我们好心做一番解释,患方却不领情,往往是好心没好报。(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患者不听话,甚至把医生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的事,我相信在医院工作的不少同仁都遇到过。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现象似乎越来越多了。
有一天,我们医院的先心病门诊来了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一同进来的还有她的父母。他们拿出一份检查结果,上面显示小女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我询问过他们的基本情况后,便开出了一份检查单,让他们再做一个超声检查。一看检查单,小女孩的父亲立刻就急了,把桌子一拍,喊道:“俺早就查清了,今儿是来治病的。你们医生欺负老百姓,又让俺花冤枉钱,做些重复的检查!”我连忙解释道:“你们的检查是在县级二甲医院做的,不一定准确,时间也过去一年多了,现在孩子的病情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是,小女孩的父亲不信,倒是母亲听了我的话,劝阻了他。
当天下午检查结果就出来了,恰巧印证了我的判断——小女孩的动脉导管已经闭合,病情已经自愈,不必再住院治疗了。我欣喜地把结果告诉他们一家人,小女孩的父亲高兴之余,羞愧难言。
总结这段不愉快的经历,我发现面对患者的不听话、不理解,我们医生首先要认真解释、积极沟通。再者,要让事实说话,“无私则刚,公心自有公论”。当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也是医生能够经受住患者考验的重要基础。我正是从无数先心病患儿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动脉导管未闭、小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自愈,所以才能在患者家属面前理直气壮。(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病人不理解医生、不听医生的话是常事。有些病人当面不跟医生理论,常以“我们先回去商量”来应付医生,背后却说:“医生这样说的目的,一是推卸责任,二是多挣钱。”我就曾碰到过这样的例子——因家属的不理解,险些延误了一位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
去年年底的一个上午,我所在的内一科来了位主诉胸痛的中年男病人。经初步检查,我们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考虑到病人年纪轻,家庭经济状况也较好,我们马上与病人家人谈话,告诉他们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做介入治疗(我院是二级医院,不能做介入治疗)。
没想到,病人家属一出办公室,就说:“就这么一点胸痛也能死人?上个支架五六万元,他们医生能得多少回扣啊?”听到这样的议论,我们的心都凉了。为了避免冲突,我们打算与病人家属谈话并签字,直接在我们医院治疗。但是,这位病人如果不介入治疗就有猝死的可能,到时家属能理解吗?
怎么能让家属和病人相信我们是真心为他好呢?大家都在想办法。后来,我们科主任打听到,病人有一位好朋友也是学医的。我们赶紧联系他的这位朋友,跟他说明情况并帮病人联系好上级医院。这位同行对病人说:“我们先到上级医院看看,这边的床暂时留着。”病人总算是答应了。结果,到了上级医院,病人当天就做了介入治疗,放了两个支架。上级医院的医生说:“幸亏你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天后,病人家属来医院结账时,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们这么重视,我们的人还真危险了。真不好意思,开始我们还不相信你们。看来,事情并不像社会上传的那样,医生都是为了回扣而忽悠病人。还是好医生多啊!”
由此我体会到,与患者沟通不但需要真诚,还需要讲究沟通技巧,必要时还可运用“迂回战术”。(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
病人为什么会拒绝医生的治疗方案?医生的权威为什么会得不到尊重?
不久前,我们医院接诊了一位急诊病人。这是一位92岁的老人,因剧烈腹痛4小时来院。患者表现得很痛苦,体温37.8摄氏度,血压110/70毫米汞柱,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行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液体5毫升。血常规检查结果出来后,初步诊断可能为: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
病人危在旦夕,手术每延迟一分钟,病人就增加一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请腔镜微创首席专家赵辉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借助手术影像资料,讲明了微创手术的优点,同时就患者的病情向家属做了详细的解释,阐明了手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赵辉拉着病人家属的手,真诚地说:“请相信我们是和你站在一起的!”
经过这一番耐心劝说,患者家属总算是认识到,若不及时手术治疗,患者随时可能突发意外导致死亡;只有及时手术,才有生还的可能。终于,他们同意接受手术。
随后,患者被紧急送往手术室。通过腹腔镜探查术,医生发现患者腹腔内存有大量淡红色液体,脂肪有皂化斑,胰腺肿胀,部分坏死,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医生将患者的胰腺被膜及时切开,并进行充分引流,很快排除了威胁患者生命的“重磅炸弹”,老太太转危为安。
身体上的“炸弹”可以用手术刀来切除,但心理上的“炸弹”,那些埋藏在病人心底的怀疑和困惑,则需要用心来排除,用信任作基础,用真诚做纽带。(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立医院)
两年前,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那是一天下午,我和一名实习医生正在放射科值班,来了一名年轻的女患者,带着门诊医生开具的X线腹部平片检查单要求做X线检查。我们像往常一样登记、摄片、阅片后,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片上的表现并经简单问询,诊断为双肾结石。
本来这次诊疗工作就这样结束了,但我们发现患者申请单上提示,患者有过外院就诊的经历。于是,我问患者是否可以借阅她随身携带的外院就诊资料,以便全面了解病情。原本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想到却遭到患者的断然拒绝。她一脸不满地说:“你们医生自己诊断,何必看别的医院呢?”我感到好气又好笑,虽经再三解释,患者的情绪却愈发激动,便只好作罢。
我心想,现在的患者是怎么了?他们不像是为了和医生一起战胜疾病而来的,倒更像是导师前来考查学生。我还听说,一些患者带着问题“考”医生,只有先过了关,医生才能给他看病。当然,比起上海董医生为帮病人会诊而遭殴打的事件,我们的状况算是好多了。
仔细一想,这种医患关系紧张、互不信任的情况,无论是在医疗界还是其他领域,都已经算不上新鲜事了。不过,我认为作为医生,除了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及学习更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外,还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病人不信任医生,原因很多,我们抱怨、失落、心里不平衡都无济于事。但是,倘若因此在诊疗工作中失去了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医者的仁心,紧张的医患关系就更难融洽了。只有坚持以“仁”止暴,才是正途。(作者单位:新疆伊宁武警8660部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