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是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证据。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纽约发生了一桩谋杀案,一位20多岁的姑娘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到杀害。
这件案子奇怪的地方在于这位姑娘在大街上遭受的攻击持续了很长时间,在逃跑的三十多分钟里,她不断地大喊救命,然而38名邻居从窗户里眼睁睁地看着,所有人都没有试图阻止或者报警。
舆论一片哗然,媒体将矛头对准了人们的道德,现代生活把人变成了铁石心肠,面对同胞的困境,人们表现得无情而又麻木。
随着这个案件不断发酵,两名纽约心理学教授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出了一种看起来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解释:目击者都没报警,恰恰是因为当时有38个人在场。
他们推测,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很浅显,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别人帮忙(或者别人已经帮了忙),结果人人都没帮忙。
第二个原因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到多元无知效应。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倒在小巷里的男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只是喝醉了酒?隔壁的喧闹是需要报警的暴力打斗,还是只是夫妻俩在吵吵闹闹?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人很自然地会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动来加以判断。
我们可以根据其他目击者的反应方式,得知事情到底够不够紧急。可我们很容易忘记,其他旁观该事件的人恐怕也正在寻找证据。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喜欢显出一副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样子,我们可能只是暗中瞟着周围的人,不动声色地寻找证据。
这样一来,在每一个人眼里,其他的人全都是镇定自若的,没打算采取什么行动。于是,在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下,人们觉得这起事件没什么紧急的。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无知”状态,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
跟一群人在场比起来,要是当时的旁观者只有一个,说不定急需救助者的生存概率反而更大一些。这两名心理学教授开展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个论点。
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模拟紧急事件,只不过有时候是让一个人看到,有时候是让一群人看到。而后,他们记下紧急事件受害者在两种情况下所得到的援助次数。他们的第一次实验是让一名纽约的大学生假装癫痫病发作。
要是在场的只有一名旁观者,85%的时候他都得到了帮助,而有5名旁观者在场时,“病人”得到帮助的概率就降到了31%。
可见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那么,紧急事件的受害者就有可能通过减少不确定性保护自己。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要做比尝试吸引注意更多的事情,应当清楚地喊出你需要帮助,此外,还必须多做点什么来消除他们的不确定性,告诉他们怎样提供救助,谁该提供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