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效改变一个人自我形象和将来行为的承诺,似乎都是当事人当着众人的面,付出努力主动作出的。然而,有效的承诺还有一个比上述三点(公开、主动、付出努力)更重要的特征。
社会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一点: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优厚的奖品就属于此类外部压力,它可以让我们去执行某一行动,但并不足以让我们自觉自愿地对此行动负起责任。强大的威胁也一样,它能叫人当场顺从,但却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做过一个实验,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他找来一种诱人的玩具,对一群2~4年级的小男孩说,玩它是不对的。他想看看6个星期后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还管用。
弗里德曼知道,让男孩儿暂时听话很简单:只需威胁孩子说,要是逮到他偷玩机器人,他会遭到很严厉的惩罚,之后,大人待在附近假装严厉“执法”。
他先后找了22个不同的男孩做此尝试,在他离开的那几分钟里,有21个孩子摸都没摸过机器人。强大的威胁似乎管用了。可是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玩了玩具。
弗里德曼的实验并未到此结束。他另选了一组男孩儿,把程序稍微调整了一下。他只对孩子们说,在自己离开房间期间,别玩机器人,因为“那是不对的”。这一次,他并未威胁孩子。
指示同样管用,和前一组男孩一样,弗里德曼短暂离开期间,22人里只有1个孩子碰了机器人。6个星期之后,他不在场的时候,只有33%选了机器人,这一数据远远低于上一组实验的人数。
这些认识对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绝不能靠贿赂或威胁让他们去做,贿赂和威胁的压力只会让孩子暂时顺从我们的愿望。
倘若我们不光希望他们暂时顺从,还希望他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算我们不在现场提供外部压力,他们也会继续照着我们乐于见到的方式去做,那么,我们就得做一些安排,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出于上文探讨过的种种原因,“顺从专家们”很喜欢能带来内心变化的承诺。当然,这里讨论的所有顺从技巧,都是既可为善也可作恶的,全看使用者的心术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