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针对国外倾销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化工类产品占了绝大部分。截至目前,我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立案共27起,约占立案数量的80%。2004年,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8起,其中化工产品7起;对6起反倾销案件作出初裁,其中化工产品5起;对3起反倾销案件作出终裁,全部是肯定性裁决,全部为化工产品。2005年一开年,关于国内化工企业反倾销的消息又接连到来。
在这期间,化工企业发起反倾销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较早发起反倾销的浙江巨化股份公司,在1998年就成立了专门的反倾销工作小组,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警机制;2004年12月三氯甲烷反倾销终裁获胜的自贡鸿鹤集团,从2002年3月起就通过海关等途径收集主要倾销商产能、价格、收入、进口情况和国内市场变化的大量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而丁苯橡胶反倾销案则是兰州石化发起的一场耗时5年的反倾销官司。
一些企业不仅主动出击,而且不惜一战再战。沧州大化TDI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提出对部分进口TDI产品反倾销调查申请,并于2003年11月终裁获胜。而由于几家日本、韩国企业反倾销税率仅为3-5%,2003年该公司继续亏损。2004年,TDI的国内价格比反倾销前仅有20-40%的提高,主要原料甲苯和煤焦的价格却翻了一番。据此,沧州大化TDI公司果断提出复审申请,再次掀起了反倾销之战。
我国化工行业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也在不断完善。2002年5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成立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协调工作委员会,2004年4月,又成立了石油和化工行业WTO预警中心。一些专业协会也把反倾销的组织协调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比如中国橡胶协会成立了反倾销预警协调工作委员会,氮肥行业也在前不久召开了氮肥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会议。
反倾销的初裁、终裁获胜不仅能使产品价格回归合理,使国内受损害企业得以恢复,还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赢取时间,给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比如,2003年,商务部裁定对从俄、日、韩进口的丁苯橡胶征收反倾销税,国内最大生产商齐鲁石化仅因产能扩大和产品价格上升,每股收益从2002年的0.02元猛升至2003年前三季度的0.22元;在商务部裁定对部分国外进口聚氯乙烯征收反倾销税后,该产品进口量明显下降,价格出现恢复性上升,一举扭转了国内氯碱市场因国外倾销导致的长期低迷。
巨化股份的二氯甲烷和聚氯乙烯在反倾销之前,对公司销售收入的贡献率仅为12%~16%。2002年9月,二氯甲烷反倾销终裁胜诉,2003年9月,聚氯乙烯反倾销终裁胜诉。2003年这两大产品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占了公司59个产品总销售收入的27%,利润贡献率高达50%。
遭遇别国反倾销调查而不应诉,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化工行业内正在发生改变——不仅应诉,还要争取胜诉;即使不能胜诉,也要争取损害最小,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以往企业选择沉默多是因为对经济规则的陌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反倾销起诉机构和应诉成本的畏惧。而很多企业在尝试之后发现,积极应诉远比被动挨打要合算。
2002年,在欧盟对我国甲酚反倾销案中,欧盟给了中国两家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2003年9月,15家中国塑料打火机企业联手应诉,打赢了欧盟反倾销的第一案;2003年11月,印度对中国产硼酸盐反倾销案作出终裁,大连凯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惟一应诉企业获得了倾销幅度26.58%的最有利结果;2005年1月,欧盟委员会就碳酸钡反倾销案作出初裁,我国5家应诉企业有2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税率分别为20.6欧元/吨和45.7欧元/吨,其他企业的税率则为60.8欧元/吨。
以2005年为分界线,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市场开放程度将达到承诺的新水平,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国际化也将更趋明显,各种贸易摩擦更趋频繁。而3年过渡期已经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国内化工企业已经认识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学会利用国际经贸规则,是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