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外企的销售人员李治(化名)告诉记者,医保药品列入国家医保目录前后涨价,虽然只是少数企业少数产品的行为,但也并非偶然,早已成了惯例。
自1996年整顿药品价格秩序以来,中国药品市场先后历经了大大小小20多次降价,降价药品的品种不断扩大,可是降低只是空降,便宜的药品便悄悄地“降价死”,昂贵的药品却越来越坚挺,价格越来越贵,越来越高,其中医保类药品也相应上涨,有的换个名目,改下招牌,身价瞬间上涨数倍。
广药集团销售负责人方明告诉记者,针对物价部门的成本核定,公司将会有专门的负责人跟进。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一般会保留30%的利润空间,因为生产成本较高,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也维持在20%左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20%的行业平均水平,也仅仅是生产企业自身的利润,并不包括流通环节以及医院环节的“公关费用”。
据了解,药品的价格形成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而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不管是甲类还是乙类,都有一个政府最高限价,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这就有别于市场调节的价格,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零活调整价格。”李治告诉记者。
根据今年4月1日起执行的最新版《国家发改委定价药品目录》,执行国家发改委政府定价的药品共计1896种。而2009年11月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共包含西药及中成药2151种。新版医保目录新增的200多种药品的价格政府还在定价中。
据了解,除了国家发改委定价的近2000种药品外,各地物价部门还拥有556种中西药的定价权。业内人士估计,被纳入政府定价的药品总数仅占市场上流通药品的20%,多数“天价药”都属于不由政府定价的那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