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补贴是企业职工的一种福利,用工单位必须在工资以外额外支付。相关政策也对高温费早已作出了明文规定,但是高温费概念还并非深入人心,高温费的高低几乎还是一种随机行为,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温费的高低。
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统一规定,各个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高温补贴费也差距悬殊。记者昨日对10多名来自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士进行了高温费调查。调查显示,他们中约有一半领到了或即将要领高温费,其中不乏“薪情”不错者,少的有50元、100元。某通信企业的员工江先生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领到公司下发的第一笔夏季防护用品费500元,据说8月份还要发清凉饮料费500元,“今年比去年涨了一些,不过比起一些效益更好的企业,并不算多。”另一位在某大商场做厂方促销员的于小姐则抱怨,无论厂方还是商场都没有一点要给他们这类人员发高温补贴的意思。相比较企业,记者发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高温费总体水平要少。事业单位的吴小姐说,去年单位发了200元左右的高温费,今年到现在还没“响声”;而实行阳光工资后,目前公务员已经取消了高温费。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应对高温天气都作出了人性化措施,如每天下午供应绿豆汤、大麦茶、棒冰等。同时,每月80元―100元左右的高温补贴占了目前职场的主流。但这个数字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高温作业人员,如送水工、家政员、装修工、建筑工人、保安等体力劳动者,高温费反而最没有保障,在这群人里,拿到高温费的人可谓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人都不知道高温补贴为何物,还有很多人不得已接受了企业不发高温费的“惯例”。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同样是发高温费,有的单位按照3个月发,有的单位按照4个月发,还有的干脆笼统发一笔。此外,发的名目也是让人眼花缭乱:有降温费、有高温费、有清凉饮料费、有夏季防护用品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