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信被告行政机关在再审中提供的证据,有损行政诉讼的立法宗旨。国家设立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也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具体表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十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按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是法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不按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也是不尊重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的表现,如果对行政机关在原审时不提交证据,在再审时提交的证据予以认定,并且作为改变原审裁判结果的依据,必将助长行政机关不尊重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的现象泛滥,危害国家法律的实施,严重损害司法权威。
2、采信被告行政机关在再审中提供的证据,与司法解释相勃。虽然《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均未规定行政机关在再审诉讼中能否提交在原审时未提交的证据,所提交的证据能否采信,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变更一审裁判的根据”,既然被告行政机关在二审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中未提交的证据,都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改变一审裁判的根据,所以在再审中提交在原审中未提交的证据,更不能作为再审法院改变原审裁判的根据。
3、采信被告行政机关在再审中提供的证据,有损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增加诉累。行政机关在一审诉讼中,不向法庭提交证据,导致败诉后又以有证据为由,申请法院再审,既有损行政机关的执法形象,也有损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和既判力;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增加了诉讼成本,也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诉累;更不利于增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行政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