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决策以来,近十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再向往都市,而是毅然下乡,将梦想筑在乡村,用青春的激情与村民打成一片。然而,看似干得热火朝天的"村官"事业,却因各种原因而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鸡肋",他们心里经常在干与不干之间激烈斗争。有的人干一段时间后黯然离开,有的人则边干边努力学习,希望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而飞向更高的枝头。
随着"精准扶贫"和"三乡工程"的深入开展,致富乡村、振兴乡村的策略有了,资金也不愁,但最缺少的还是振兴乡村战略的人才。怎样让大学生村官"愿下来,又留得住"呢?笔者认为须多管齐下。
留住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须有扎根乡村的决心。我们来到乡村,首先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有扎根乡村的决心。站在谁的立场?履行什么职责?担当哪些责任?心里要有一杆枰;要以极快的速度融入村级组织核心,熟悉农村惠农政策。有很多农民朋友没有念过书,在沟通上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与群众沟通的技巧,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利于开展工作。
笔者的同事曾做过扶贫干部,深切体会到振兴乡村战略人才的重要性。有的村委会连个会电脑的人都没有,上传下达的材料完全要靠一辆面包车往返区、街道和乡村之间,给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我们大学生在务农上可能是"外行",但我们可以在学习农业知识的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为村民造福,除了建立村委会健全的网络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为村民搭建农产品、手工艺的销售渠道;利用科学知识引导村民合理养殖、科学种植等。来到农村,我们不能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要有着一份"农村的广阔天地,我们大有可为"的执念。
留住大学生村官,上级须出台长效机制。有的大学生村官将农村工作的这段经历当成考上公务员的过渡板,因为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没有根的浮萍""干得不踏实"等,其实说到底是找不到方向感,为前途担忧。如何让大学生村官"愿下来、留得住、又干得欢"?首先村干部不能只当"村官"是通讯员、助理,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带着"村官"深入群众,做实事、参政事,让他们在工作中有获得感,在群众中有存在感;其次是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工作地不仅要配有住房、网络、食堂,而且还要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其次是要让大学生村官有"只要干得好,一样有前途"的信心,只要在基层勤勤恳恳、工作业绩突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干了六年+考核合格者,就可以转为国家公务员或享受公务员待遇。有了这些长效机制,我们的大学生村官才会安安心心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洒汗水、献青春。
留住大学生村官,我们的村民朋友还须把他们当亲人。他们虽然冠以"村官"之名,但其实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们。乡村不等同于学校,那里有众多同龄的孩子们和繁华的城市,而工作在乡村则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挺不容易的。我们村民朋友要当他们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在生产业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一味跟他们争吵、吐槽,这样会打击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作激情和自信心,我们要静下心来,说出你的心里话,说出你的想法,和"村官"们交心谈心,用村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优势激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
人大代表向伟艺之所以在乡村干劲十足地干了3年,是因为被村民们的真诚一次次所打动。有时候,留住大学生村官的也许不是金钱或待遇,一份质朴的情感、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就是他们留下来最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