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法规和文件相继出台后,该部领导茅塞顿开:“既然军队律师力量不足和存在局限,那么能不能请‘外援’呢?”于是,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该部与南京市维护国防利益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协作机制,请地方律师为部队和官兵提供法律援助,实现了涉军维权机制与法律援助机制的无缝对接。
法律援助机制刚一建立就化解了该部的一个老大难涉法问题,令上下振奋。
该部农场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地方划拨给部队,但没有相关的土地权属凭证。该地前期由部队耕种,后期发包给当地农民和某农场职工耕种。2004年,当地政府又将该地确权给了这家地方农场,从而引发承包户、农场、部队三方对土地权属的争议。法律援助中心接受该部委托后,派遣名律师组成律师团及时赶赴农场,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取证后,感到由于案情复杂,并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如果开庭审判,可能不仅耗财耗力还将久拖不决。于是,他们向部队领导提出,通过协商化解纠纷。最后,通过多方协商,搁置权属争议,将土地出租给地方农场,再由其发包给职工和农户,巧妙回避了矛盾,既维护了部队权益,又平息了争议,使纠纷得到较好处理,实现了多方共赢。
近年来,在该部党委和南京市维护国防利益法律援助中心的通力协作下,法律援助工作逐渐走出了一条“诉内维权、诉外服务”的新路子。
士官小高的一位高中同学想让他为一份买卖合同提供担保,并承诺了数额可观的报酬。小高有点动心,但又担心有风险。于是,他给法律援助中心的地方律师杨旭东打电话,请杨律师帮他拿主意。杨律师马上根据军人不得经商的有关规定对小高进行提醒,并告诫他从事担保活动的风险,促使小高立即打消了错误想法。
法律援助中心对基层部队的服务,不仅直接“输血强体”,还帮助提高“造血功能”。该部每季度都要邀请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到军营开展法制教育,传授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介绍基本的维权途径和方法。此外,他们还积极协助基层培训法律骨干,进行授课和辅导。
现在是市场经济,不赚钱的事地方律师为什么愿意干?如何调动地方律师的积极性?
对此,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陈宣东介绍说:“官兵遇到涉法问题,先填写一份《官兵个人申请法律援助登记表》,由部队政治部和军队律师初步核实后,决定是否向援助中心求援。援助中心一旦受理,当事官兵均要与承办案件的律师签订《涉军案件法律援助委托协议书》。案件办理涉及的经费,由市财政涉军法律援助专款专用。我们还将援助成效纳入双拥评比、维权表彰范畴,以此调动律师的工作热情。几年来,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地方律师多人次被上级表彰为十佳律师、维权先进个人。”
同时,“带着感情为军人军属办实事”是法律援助中心对兼职律师的基本要求。法学博士、律师张艳告诉记者:“军人是一个牺牲奉献的群体,军队稳则国家安。只要能让每一名官兵不带‘包袱’上训练场,即使自己打官司不赚钱,也要全力以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赶上官兵转业、退伍,未办理完的案件如何继续?”法律援助中心的韩律师向记者解释说,对时间跨度长的涉法问题,承办律师调整后接力搞好援助服务,即使当事官兵退伍后也坚持跟踪服务,不让官兵带着遗憾离开部队。
地方律师帮助部队开展涉军维权工作,那么军队律师如何定位?据该部政委秦新介绍,涉军维权工作中官兵家庭涉法问题主要由地方律师负责,军队律师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为部队领导机关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在部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法律保障等工作上,既有侧重又通力协作取长补短,共同为部队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