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看似成熟的安全气囊技术也可能存在隐患。本田曾经宣布,从2010年2月10日起,在北美、日本等市场对本田CR-V、本田雅阁、讴歌TL等部分车型实施召回,涉及43.7万辆问题车,其原因就来自安全气囊。本田方面介绍,问题车辆驾驶座安全气囊起爆器的气体发生剂在生产时存在成型压力不足的情况,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起爆器的内压可能异常上升,造成起爆器外壳破损,可能给乘员带来伤害。由于采用的零部件不同,这次召回不涉及中国市场。
从事汽车研究的专家王凯明认为,厂家总是热衷于宣传气囊的数量,但安全气囊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打开,这才是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如果打开条件设低了,气囊可能会经常不必要打开,影响正常行驶;如果设高了,关键时刻就会没反应,起不到保护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安全气囊的打开条件,各厂家设定的限值并不一致,而且都没有公开,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王凯明说,尽管相关研究机构早已尝试制订相关的标准,但由于气囊打开涉及的力度、角度等因素非常复杂,至少在目前看,标准的出台还为期尚远。
在很多安全气囊未能弹出的汽车事故中,当事人与厂家的争议焦点,往往就在气囊的打开标准上。
“安全气囊必须和安全带一起使用,如果光有安全气囊而没系安全带,对驾乘人员的安全反而有害。”王凯明说。
王凯明告诉《品质汽车》记者,安全气囊主要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保护驾乘者免受二次碰撞的伤害。这种保护作用要发挥,前提是驾乘人员系上了安全带,将其身体固定在座椅上。否则,在碰撞发生时,驾乘者身体前冲,头部势必与高速炸开的安全气囊相撞,难免会受伤。
在国内特别是中小城市,很多消费者往往缺乏系安全带的意识。王凯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有必要在车内设置醒目标志,提醒驾乘者系上安全带。这一建议可能很快会变成强制性的规范——正在修订中的新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已经对乘用车提出了应有安全带提醒装置的要求。
此外,相对于对安全气囊的重视,很多消费者对于与气囊关系密切的儿童座椅却知之甚少。
北京汽修厂总工程师魏俊强告诉记者,安全带、安全气囊等都是根据成年人的身体结构、承受能力设计的,而儿童身高、体重较小,这些安全装备用在儿童身上,反而可能产生伤害。比如,安全带的系扎位置是在成年人肩部、胸部,而对儿童来讲,安全带会刚好作用在儿童的颈部,一旦发生碰撞后果很难想象。同时,安全气囊主要是保护乘员的头部,而儿童由于身高原因,在事故发生时,也难以受到安全气囊的保护。
“因此,国外有的轿车设置了座椅承重探测系统,当重量不足的儿童坐上去,相关的警示装置会提醒乘员,为儿童设置专门座椅或固定装置,并关闭相应的安全气囊。”魏俊强说,对于保护儿童的乘车安全来说,专门的座椅或固定装置非常必要,其作用是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无法代替的。
记者在北京车展看到,很多中高端车型目前已经配备了这类装置,但没有这方面配置的车型也有不少。而根据正在修订中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儿童座椅或固定装置在未来也将成为乘用车强制安装的安全设施之一。优点正面安全气囊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驾乘者的头部提供保护;侧安全气囊则主要保护乘员的胸部和盆骨。
安全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高达320公里/小时,碰撞时如果人的乘坐姿势不正确,将带来严重的伤害;各厂商对安全气囊的打开标准设置不一;对儿童的保护不足;相关的触发装置容易因不当的保养维护而受到影响,造成错误打开或事故发生时不能打开。
1953年8月,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获得了“汽车缓冲安全装置”的美国专利,但这只是安全气囊的雏型。而且汽车制造商拒绝接受这一装置。尼克松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在这个周末,因为碰撞事故死去的美国人将首次超过在越南战场牺牲的美国士兵。”话音刚落,通用和福特马上着手使用这一技术,但安全气囊从取得专利到应用推广,还是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家谱1972年,通用汽车首次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气囊现场试验,并于1974年将安全气囊列为若干型号轿车的选购配置。到20世纪80年代,安全气囊技术基本成熟。1996年,通用汽车推出业界第一个防止侧面撞击的安全气囊。在差不多的时期,本田汽车成为日本厂商中首次推出加装安全气囊新车的厂商。注意!气囊其实是一种爆炸装置。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量以后,气囊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的身体与车内设备碰撞之前起到铺垫作用,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