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中级要晋级拼的是天分,那么高级之后的问题则是——可能根本就没有路。
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比如Canon相机的PM,会和销售一起背KPI,因此需要天天思考如何增加卖点、控制成本、制定价格。
这也意味着随着经验增长,PM对其负责产品的方方面面——设计、研发、供应商、渠道、推广都会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也越接近这个产品的CEO。
而互联网行业的共性,是产销分离的双边市场——一部分人负责搭场子,免费甚至倒贴用户入场嗨;另一部分人天天琢磨怎么让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掏钱。
而搭场子的,又分为策划场子(产品)、搞气氛拉客(运营)、装修(研发)的3拨人。许多时候,策划场子的人(产品),并不对销售额负责,甚至也不一定对流量和活跃负责。长此以往,局限在产品设计里的PM们就更难对整个业务建立完整的理解,明白这门生意靠什么运转,到底赔钱还是赚钱。
这个鸿沟的本质,是产品设计(A区)和业务规划(B区),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工作,而多数互联网PM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只能停留在A区,无法直接获得在B区练级的机会。
一部分PM在A区徘徊很久后,会跳出舒适的A区参与创业,开始尝试B区的工作。在呛过足够的水后,他们会逐渐明白,为什么有的产品设计精美一片喝彩,却最终惨败;而另一些粗陋甚至鄙俗的产品,居然大行其道。
于是他们中的少数再次出发的时候,出手会更成熟稳健,目标清晰战略明确,不再拘泥于一城一地。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PM都必须成为既善设计、又懂业务的PM。在分工细致的互联网界,只做产品设计的PM,依然有足够的职业空间。他们的定位,实际是『产品设计师』,专门负责打磨优化产品的功能和体验——就像无印良品、宜家这些日用品牌背后的工业设计大师一样。
PM这个称谓近些年被滥用的厉害。这一方面是因为顶着虚衔有个好听的名头,另一方面也受IT界跟风(马化腾、周鸿祎等都乐于被称为PM)影响。顶着PM头衔的的大部分人是基层员工,而真正承担着PM全部职责的人,一般的头衔则是“总监”、VP…CEO。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Pony马这样喜欢自称PM的老板们,或许正好符合其原始意义。
最后特别要吐槽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流毒甚广的话,我很不理解苏杰为什么非要扒掉同行们赖以谋生的行头,到处宣扬“其实里面都一样穿大裤衩,没啥稀奇的…”
这样的结果是职业专业性被娱乐化、廉价化。许多一知半解的人拿着“人人都是PM”、“互联网”、“得屌丝者得天下”这样的流行语,就以为掌握了真理,并对专业人士的工作指手画脚。这样做伤害了认真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