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临上线前1天,技术没有开发完成,测试无法通过,某个功能无法正常使用,整个项目组弥漫着压抑的氛围,全体成员都在加班。这时,在交流过程中,产品和技术产生了不愉快,吵了起来,长久的压抑导致矛盾一触即发,双方心态已经爆炸,此时无法再进行开发任务。最后经过调节,双方又坐回座位上继续闷声工作,最终项目延期,上线出现多余bug,各方反馈均不良。
实际情况很简单,功能只是需要调通就可以,但由于项目压力过大,超过了人心里承受范围之外,人变得更敏感和脆弱,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尽如意。从本质上分析,老板要求产品达到的目标没有完成,产品又将压力又转移到技术上,虽然都是都是为了完成工作,但最终缺产生了不同结果。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这件事的发生,让我第一次了解人的情绪上的突发事件,为了实现功能而去实现,完全忽略整个实现过程是万万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有心情很down、压力很大的时候,尤其是当这种情绪,连带入工作当中,更是催生了更多的矛盾。虽然互联网一直强调结果导向,但是没有过程哪来结果,长期的压制,只会让潜在的矛盾加深。
所以说,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心态真是太重要了,一个强大的内心,是产品经理承受压力的根本,如果自己先爆炸,那么其他人也不会好起来。
总是在讲沟通,已经被说烂了。这里强调“提前”二字,什么事提前说出来比事后说出来有效果得多。比方说,我想要XX功能,希望你提前做一下,如果有问题,你可以随时来找我,尤其是逻辑和技术实现的问题,时间最好在今天和明天,你看咋样?这时,技术一般会同意,有问题也会及时反馈;如果不同意,那么可以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再去解决。
提前说明开发进度周期,提前说明开发工作,提前说明变更内容,提前协调资源,提前写好各类文档,这样不会让事情到了最后,处于一个无法挽回的地步,你做的每一步,都让事情提前有一个缓冲的地带,这样方便任务的执行。
党支部有个会议,叫做“民主生活会”,旨在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总结经验教训,以以诚相见、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
有时都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很多,时间久了,便会开始有抱怨的情绪,我做了这么多,还不够么!我都写的够完善了,还要怎样!工作都堆积这么多,还要再给我加活。
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做的功能没有被理解?为什么写了很多,缺不被接受?为什么我的方案再一次被否决?为什么规划没有执行下去?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
这时,下班后我会多待1个小时左右,仔细想想今日工作的得失情况,通过自身的认知,来修整自己的方法和理论。时刻提醒自己,工作永远都是干不完的,如果拼命去追逐工作的完成,只会产生多余的工作,而且必须要对自己的范围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知道自己能够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了解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比如项目管理型、功能型、商业型、数据型),然后逐步的制定工作,开展工作,总结工作。所以,产品经理通过自我批评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在有限时间内去做正确、重要的事(沟通协调、汇报、深入思考,解决重要问题),逐步排除琐碎、零散的事。
工作前三个月,我的认知一直停留在老板和总监的意见上,他们在工作中给我提出了多有用的建议,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改去做,后来发现,单单这样无益于解决基层的工作,因为认知的方向不同,其思考方向有偏差;考虑的实际情况不同,其结果就会有偏差。所以,通过每次的复盘总结,聆听各个部门对产品以及对我的评价,了解哪些是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接受批评(虽然说每次都很难受,有一次居然被说产品就是垃圾,根本不会有效果,我的心呐…),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类问题。通过别人的批评,更能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虽然不一定都对,但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下次在面临这些情况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以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双方都舒服。
临阵磨枪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解决标准,有了规矩,到了关键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一次版本上线的过程中,发到各个平台的软件包,下载后出现了严重的闪退现象,结果用户反馈负面反馈极具增多,用户大量流失。
我在想,为什么多环节的卡控还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一有技术把关、二有测试把关、三有产品把关、四有项目发布人把关、五有上线前所有人下载最新版本的操作,怎么还是导致了这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