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张图来自奔驰的广告,但内容跟奔驰没什么关系。
我想聊的是这张图的内容。心理学上将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区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认知思考的能力:逻辑和创造。
比如,当我在超市买菜的时候,看到一颗白菜2块钱,三颗白菜5块钱,脑子里就开始计算买7颗白菜应该付多少钱。
可当我走到博物馆里,看到墙上展出一幅莫奈的《日出》,脑海里顿时浮现出晨雾笼罩的港口,若隐若现的小船,还有远处依稀可见的吊车,想到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人们纷纷奔向了工作岗位,此时仿佛还听到了远方工厂的汽笛声……
左脑和右脑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越是高段位的人,越能把左右脑综合运用到极致平衡。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既蕴含了严谨的逻辑,又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例如:
莫扎特的音乐严格遵守了逻辑思维。如果将他的乐谱拆解开,会发现旋律和高潮的分布非常有数学规律;
电影《盗梦空间》讲述了一个逻辑上的递归嵌套问题。影片里梦中梦的设定和IT编程中的递归算法非常类似;
游戏《纪念碑谷》中大量运用了数学上的“彭罗斯三角形”,这种利用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视觉差被广泛运用在绘画和街头艺术的创作中。
音乐,电影,游戏,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其内核都有一套严密完整的逻辑思维蕴含其中。我们不能说这些伟大的艺术创作,完全依靠了右脑的创意,而摒弃了左脑的逻辑。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好像我们上大学时会分文理科一样,职场上同样有左脑工作和右脑工作。
那些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字运算、建模分析的行业,例如金融,保险精算,战略咨询等,就属于左脑工作;而那些需要灵感和创意的行业,例如广告,视觉设计,产品开发等,就属于右脑工作。
想要在职场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大幅提升,就要善于平衡左右脑的综合运用,不能发生“偏科”。无论是哪种工作岗位,你既要学会做科学家,也要能够做艺术家。这就是今天我要重点讲的:
它是一种高效的思考分析及输出表达的过程。全脑思维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起左右脑各自的优势,做到:
凡是晦涩的东西,学会用生动的方式去表达;凡是创意的东西,必须有严谨的逻辑做支撑。
大多数人若能把其中一项掌握熟练,就已经能取得很不错的成就。但如果能把两者做到兼得,那一定是前途无量。
那么如何去锻炼全脑思维呢?今天分享3个方法,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示。
所谓两种视角,即左脑视角和右脑视角。对待同一个问题,我们既要学会严谨辩证地去看待,也要学会放飞自我地去看待。
例如早上上班时,百无聊赖的我在等红灯,前面的车大排长队。这时我估算了一下剩下路程中,还有几个红灯需要等待,每个红灯大概会花费多久时间,那么我就能计算出到达公司是几点钟。此时,我开启的是左脑视角(如下图):
而当我看到眼前堵车的情形,不禁心里开始抱怨,同时联想起以前和朋友去国外旅行,那时我们在一望无际的高速公路上任意驰骋,欣赏着远方的蓝天白云,空气里都弥漫着自由的气息,哪像现在这样困在车水马龙里。此时,我开启的是右脑视角(如下图):
你看,等红灯的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两种视角的切换。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练习。
实际上,很多事物我们都能这样切换视角去看待。这么做往往能带给我们意料不到的思路与灵感。
比如一个做数据分析的人,面对一份汽车市场调研报告可能会解读出:
5-15万价格区间的汽车搜索指数最高,其中国产车品牌被搜索最多(70%);
在15-20万的价格区间,日韩系汽车占据了主流(65%);
进入20万以上的区间,则是欧美及德系车的天下(80%);
可当我们开启右脑视角来解读时,就会变得非常有趣,例如:
国产车依然是性价比的最佳代表,在低价格区间里深受经济适用型消费者的喜爱。在他们的生活中,汽车的角色是“交通运输工具”;
进入中档价格区间开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有了增长,随着生活质量的升级对汽车的诉求也开始发生变化,向更高一级的“出行伴侣”迈进……
这就是基于现有数据,发挥的合理想象。当然,以上这段结论需要更多的逻辑信息作支撑,但这却补足了左脑视角的短板,即创造和启发。
左脑视角,关注的是“为什么”,“会怎样”。它更加实际,是基于现有状况,作出合理的总结和推断;
右脑视角,关注的是“像什么”,“可以是什么”,它脱离实际,没有拘束和边界,任由想象力自由发挥。
这两种视角并没有好坏之分,完全取决于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当你需要严密论证时,左脑视角更合适;可当你需要创造启发时,右脑视角更能发挥作用。
而面对任何问题时,尝试切换视角,你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这是针对左脑思维强大,但右脑思维欠缺的朋友的建议。
数学,逻辑和模型都是枯燥的。它并不是一件坏事,枯燥往往代表着严谨和扎实。
但是当我们需要对外表达时,就要摆脱枯燥,想方设法用有趣、形象的东西来解释。这样才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即找一个具有相似特征,并且大家都更加熟悉的东西来打比方,从而帮助理解晦涩难懂的东西。
最近刚完结的美剧《西部世界》就是很好的例子。为了让观众理解“数据库”,“存储”,”映射”等复杂概念,导演在剧中用一座巨型图书馆来做比喻,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就代表了一名人类的行为数据,书里布满了二进制编码来进行记录和读取,真正实现了“读懂你就如同读本书”。
再比如,我现在和大家说“相对论”,如果用复杂的数学和物理模型来解释,可能一天都讲不清楚。但是爱因斯坦是怎么描述相对论的呢?他说:
相对论就是一个男人与一名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个小时。
这段话由爱因斯坦发表在1938年的科学期刊上,当年他写的论文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可这句深入浅出的比喻却流传至今。
你看,一旦枯燥的东西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不仅能加速理解,还能增加它的传播性。
那么如何去提升这个技巧呢?我的建议是,在埋头钻研理科逻辑的时候,也要抽空多去欣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比如去看一些悬疑、侦探、推理和动画片。我个人推荐的作者有阿加莎克里斯蒂,柯南道尔,东野圭吾,埃勒里奎因,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昆汀·塔伦蒂诺,宫崎骏,今敏等等。
尤其是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他的电影严格按照章节体的逻辑结构来讲述,同时又充满了故事魅力,是逻辑和创意结合的完美案例。
总之,跳出自己熟悉的左脑领域,去看看别人是怎么作比喻讲故事的,这将大大提高你的右脑思维能力。
这是针对右脑思维强大,但左脑思维欠缺的朋友的建议。
所谓连接点思维,是当我们由A事物联想到B事物的时候,想办法在A和B之间找到若干个逻辑连接点,最终能够循序渐进地由A推导到B,而不是由A跳跃到B。
举个例子。比如此刻我的书桌上有一个星巴克的南瓜杯,当我看到这个杯子的时候,马上想到了童话家安徒生(如下图)。
这是一个由事物A(南瓜杯)直接跳跃到事物B(安徒生)的例子。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从南瓜杯的外形开始,我联想到了南瓜车,而南瓜车是童话《灰姑娘》中的标志物件,《灰姑娘》是由著名童话家格林兄弟编写的,而与格林兄弟齐名的另一位童话大师是安徒生。整个思考过程如下图所示:
这个手法在侦探小说中非常常见。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就经常能够根据对方手腕上的痕迹,推测出对方的职业和婚姻生活。
只不过他都是在脑海里已经构建好了逻辑连接点,所以当他跳过过程直接说出结果的时候,其他人都以为是异想天开。
掌握了连接点思维,对右脑强大的人来说是如虎添翼。因为它能让你的想象和创作更合乎情理。
当你用自己的创意去说服别人时也能更加胸有成竹,而不会碰到诸如“你凭什么这么想?”,“太天马行空了!”等反对的情况。
锻炼这个思维,我们同样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来进行。
比如最近世界杯德国总理默克尔并没有前往俄罗斯观看,这是为什么呢?有人用段子来解释:
因为观看世界杯,默克尔势必就会到达俄罗斯,到达俄罗斯就一定要见俄国总理普金,见到俄国总理普金就一定会有新闻报道,这样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一定会知道,那么他就一定会不开心,然后就跟德国打贸易战。
虽然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这同样是一个构建连接点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如果德国总理去俄国观看世界杯,那么美国就会和德国打贸易战”。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想想在这个过程里,有几个连接点存在。
以上就是如何锻炼全脑思维的一些心得。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全脑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思考分析及表达输出能力。它要求我们既能够做严谨的科学家,又能够做创意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