牐牭鼻埃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行业面临着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化解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人地关系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牐牨本┐笱Ь肮凵杓蒲а芯吭涸撼び峥准峤淌诩岢肿呱杓剖导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开展前沿理论和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反规划”途径等,备受关注。本报特辟专栏约请俞孔坚及其同事撰写系列文章,介绍他们近年来进行的关于“反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飨读者。———编者
牐牫鞘欣┱藕突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
牐“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牐犛镁肮凵态学的理论进行城市规划,尊重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有人会问,这个“反规划”成果与传统规划途径中的非建设区域规划有何区别?如一直沿用至今的、为阻止城市蔓延的环城绿带,城市组团之间的隔离性绿地、城市的楔形绿地,都体现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它们的意义与体现在“反规划”中的不建设控制区有本质的区别。“反规划”中的不建设控制区与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如绿化隔离带,楔形绿地)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牐犇康牟煌:
牐“反规划”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是建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
牐牬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城市形态和阻止城市扩展的“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在与土地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