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中,关于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理论界一般赞同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的规定,以医务人员主观上存在过失为必要。认为医务人员的故意行为应排除在医疗事故之外,因医务人员的故意行为损害病员的生命健康,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刑事犯罪问题,并非医疗事故。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问题,应以一般侵权行为法的法律规定解决; 至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以医疗单位的故意或过失为必要,还是以医务人员的过失为必要,笔者查阅了数本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方面的专著和数十篇医疗事故方面的理论研讨文章,发现大部分文章未予关注。有的文章将医疗事故的认定中行为人的过错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医疗单位的过错混同起来研究, 有的则将医疗单位承担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主观要件限于医疗单位的过失 。
笔者认为,医疗合同的存在,是理论界的通说,新合同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即纳入了医疗服务合同, 既承认医疗合同之存在,又将医疗单位作为合同主体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限定于医疗单位的过失或医务人员的过失,在理论上是互相矛盾的、混乱的。在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医疗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因,应当是未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这一客观事实,在不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免除医疗单位的违约赔偿责任。医疗单位或医务人员故意不履行合同义务损害患者合法利益的行为,当然不可能是医疗单位免去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定事由”,而应属于医疗单位的违约行为,由医疗单位承担责任。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中责任主体的过错,限定于医务人员或医疗单位的过失,是混淆了追究医疗单位或医务人员在医疗事故中的行政责任与医疗单位在医疗合同关系中承担违约责任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实务中即使是医疗事故的认定,实际上都已经突破了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不限于医务人员的过失。如江苏省规定,对危急病员片面强调制度、手续,推诿、拒绝抢救,或自己有能力处理而不负责任地转院等,以致丧失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的,属于医疗事故。 该规定纳入医疗事故范畴的拒诊行为和擅自转医的行为,当然不是医务人员过失拒诊或过失擅自转院。
笔者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中责任主体之过错,是一种客观过错,以医疗单位存在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为必要,原则上不区分医疗单位的故意或过失,医疗单位作为医疗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无论是一般的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还是在加害给付的情况下构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竟合,均不以医疗单位或医务人员的主观过失为赔偿责任成立的构成要件。医疗单位故意或过失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造成损害的,医疗单位自应承担责任,医务人员在履行职务时故意或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据替代责任的原理,也应首先由医疗单位承违约责任或相应的侵权责任,再产生向直接责任人追偿的问题。
例如,震惊全国的深圳市妇儿医院病人感染案,系因医务人员将未标明浓度的1%GX强化戊二醛消毒剂,当作20%的浓度进行稀释用于浸泡手术器械,致使168名产妇和妇科手术病人集体感染龟分歧杆菌脓肿亚种。医院在发现后将感染的病人全部召回,免费治疗,且食宿免费。但时隔两年后,这批病人中的46名依然将深圳市妇儿医院告上法庭,索赔金额达2600万元。此案是医疗单位对自己的医务人员的过失承担责任的例子。相反,在2000年第一期《中国律师》上刊登的《神秘失踪的婴儿》一案,则是医疗单位管理因在管理上存在过错而承担责任的例子。该案中,原告袁志明夫妻不足6月的儿子袁鹏辉因小儿肠炎住进江西省分宜县人民医院治疗,原告夫妇也在医院陪护照顾,因按医院要求未将病房门上栓,袁鹏辉于1999年1月11日凌晨1-3时失踪。此案新余市人民法院在二审中以分宜县人民医院未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国家标准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为由,判决分宜县人民医院承担过错责任。
在理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责任主体之过错的一般理论后,仍有必要对医务人员的过错单独予以关注。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错是医疗单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要原因。认定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上是否存在过错是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时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医疗单位在医疗损害赔偿中承担过错责任的主要构成部分。
认定医务人员的过错,传统理论采主观过错说认为,医务人员主观上应存在过失,并将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依世界先进法律理论和现在理论界的通说,为客观过错说。笔者赞成客观过错说。
诊疗护理行为是高度技术性、高度专业性的行为,医务人员是这方面的专家,为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各国法律一般规定医务人员负有“最善的注意义务”,在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行为是否违背此义务的判断基准上,相应地不再适用普通人的标准,而应适用标准医师标准,又叫标准医师水准。
所谓标准医师水准,是指将医师的职位或技术职称作为判断医师业务技术能力的基准,假定一个具有相同职位或具有相同技术职称的“标准医师”,该“标准医师”具有这个职位或技术职称所要求的诊疗护理技术,在相同的医疗环境和同一的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尽到对患者生命健康权的最善的注意义务时,正常发挥其诊疗护理技术表现出来的行为,即“标准医师水准”。
标准医师水准又称医疗水准,与前文提到的判定普通人是否存在过错的同类人标准相比,标准医师水准不考虑医师实际所受的教育程度、智力状况、从业经历、实践经验状况、是否确实具有该职位应有的专业知识,也不考虑医师进行医疗行为当时的心神智力状况、身体状况,更加类似于普通法中的合理人标准。
标准医师水准要求医务人员具有所在职位应有的专业技术水平,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心神智力和身体均处于良好状态,即使某位医师取得主治医师资格却实际并未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并无主治医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或某医师在进行医疗行为时身体和心神智力处于不良状态,在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医疗单位的过错时,考查医师是否存在过失,仍只能以标准医师水准来衡量推定,医疗单位不能以进行医疗行为的医师并无主治医师的理论实践水平或其身体状况不佳要求免责。医师是否确有所从事职业、职位要求的真才实学、“真功夫”及进行医疗行为时的身体心神状况,是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内(外)部行政管理时应考虑的问题,而非医疗单位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依传统的医疗损害赔偿之理论,不仅上述因素应予考虑,包括医务人员是处在乡村还是城市,所见病人多或少,经验是否丰富等均应纳入审定医务人员主观上是存在过错之依据,再进一步认定医疗事故是否成立,在此基础上来论断医疗单位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其受刑事罪过认定和行政责任追究程序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可见传统医疗损害赔偿理论在定位上的错误导致的体系上偏离。
以标准医师水准论断医师过错时还应考虑的一个因素,即医疗环境。医疗环境指的是医院的设备和管理、病人的病情危急程度等客观环境,而不是医务人员的技术、身体状态等主观环境。医院的设备和管理上,也有一个固有条件和应有条件的区分。固有医疗条件指医疗单位现有的客观医疗条件。应有医疗条件指依照1994年9月2日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各等级、各种类的医疗单位应当具备的医疗条件。同时,应有医疗条件还包括医疗单位向特定的病人或不特定的多数人承诺其具有的医疗条件,如医疗单位在广告上所作的承诺。固有医疗条件在论断医务人员过错时有意义,而应有医疗条件在论断医疗单位的过错时有意义。当医务人员所处的客观医疗环境恶劣时,可适当降低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同时,医疗环境中的客观不利因素,也可降低医疗单位的注意义务。须注意的是,医疗单位的应有医疗条件未达到,可减轻医务人员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但不是医疗单位免责的理由。
为了确定标准医师水准,日本医学法律界提出了现代医学水平的概念,衡量标准医师的水平应按现代医学水平论断。在我国,“现代医学水平”演化为医师的级别技术职位等相关行政管理性质的概念。笔者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水平应作为标准医师应达到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上的任务。标准医师水准属于法律规则问题,而现代医学水平,则是行业标准问题,为医学专门问题,本文不作研讨。
综上,按标准医师水准推定医务人员的过错,实是对医护人员课以较普通人更重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对医疗单位课以更重的社会责任。医疗单位的应有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标准医师水准”,均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的“最善的注意义务”在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过错认定上的表现,是社会正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