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上午,因“要”与“给”悬殊太大,双方商谈毫无结果。下午,死者家属租来电冰棺,将尸体停放在医院门诊大厅,并燃放鞭炮及纸钱,事态逐渐恶化。
袁州区综治委接到报案后,立即成立安全保卫组和纠纷调解组,前者由公安机关负责,后者由司法局和卫生局负责。
“这是对刚成立的医患纠纷调委会的一次初考!”袁州区司法局局长汪自梅说对记者说,“我们立即通知调委会成员单位派人赶往医院,并要求医患双方各派3至5名代表进行商谈。”
“初考”很快遇到了难题。“因患者从入院到死亡时间比较短,只有11个小时左右,死因尚未查明,而死者家属又不同意尸检,因此在调解过程中,医患双方很难找到共同点。”汪自梅说。
“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汪自梅告诉记者,期间,调委会医学专家反复解释患者的病情演变、医院的抢救经过以及医疗事故责任划分等情况,法律专家则向医患双方讲解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知识和政策。
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平大家摆。在调解员的耐心细致调处下,医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医院补偿患方3.3万元,死者家属于7月4日晚9点前将尸体运往殡仪馆。
“一起‘医闹’,半天化解,这次‘初考’也算顺利通过了。”汪自梅笑了。
“造成医患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江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承祖认为,医患纠纷专业调委会就是作为与双方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调处双方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马承祖认为,组建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和人民调解员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医患纠纷的妥善解决。“它对于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化解医患纠纷,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不失为一剂‘良方’。”
在谈到如何探索调委会化解医患纠纷的路子时,马承祖说出了一连串的“靠”:“调处医患纠纷不是靠行政权力,也不靠法律强制,靠的是公平公正,靠的是专业知识,靠的是调处技能,靠的是耐心细致。”
江西省司法厅副巡视员、省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主任委员简明龙表示,化解医患纠纷是一项难度大、技巧性强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接待、受理和调处医患纠纷的过程中,不急不躁,耐心细致,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教人,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引导双方依法、合情、合理解决矛盾纠纷。
“要针对不同的医患纠纷,研究不同的化解对策,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做到一事一策,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简明龙说。
记者手记:
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处理医疗纠纷方式,令一些患方难以认同,认为有“老子鉴定儿子”、“兄弟包庇兄弟”之嫌,而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的患者及家属,习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医院,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如文中提到的,造成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江西的做法,引入了第三方“司法调处”,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其创新之举,在医患矛盾这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领域,已开始出显现独到的力量。
组建医患纠纷专业调委会化解医患纠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记者相信,只要调委会“站中间”,医患纠纷调解之路将渐走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