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鼓楼区公证处做了一份承诺公证。这份承诺公证的大致内容是:精神病人王其(化名) 的监护人王芳(化名),承诺依法履行对王其的监护义务,同时承诺不处理被监护人王其的财产。意即只能将政府补偿给王其的12万元用于王其本人的生活、治疗费用,不得另做他用。
鼓楼区公证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南京人王其,父母双亡,一直和奶奶住在鼓楼区某街道的一处房屋内,患病后长期住在精神病院。今年4月,王其奶奶去世了,王其成了没有父母、也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孤儿”,监护人一直空缺。今年下半年,王其和奶奶以前居住的那套房屋被政府征用,有关部门考虑到王其的情况非常特殊,为了解决他的实际困难,主动为王其解决了12万元的补偿款。
没想到这笔款项,却在王其原本平静的家族中引起一场“地震”。王其的四个姑母、一个伯父和一个堂弟,为了这笔钱款究竟该谁拿,吵了个不可开交。公证处人士说,开始,王其的个别亲戚认为这是“遗产”,强烈要求平分,公证处再三解释,这12万元是政府为了解决王其生活问题的补偿款,不是遗产,不属于继承范围,只有王其的监护人才能拿到这笔钱。明白了这一点后,一场监护权之争又随之展开。特地大老远从宿迁赶来的王其的堂弟,听到公证处以“距离太远,不方便照顾”为由拒绝他当监护人时,急得跳了起来:“我可以接他到宿迁去住!”几位亲戚都否认是为了这笔钱才要求监护王其。
最后,公证处多方了解,认为王其的大姑妈王芳各方面条件最适合担任王其的监护人,征得王芳本人和当地居委会同意后,王芳成为了王其的监护人,承诺履行监护王其的义务,同时监管这12万元钱。
至此,这场家庭风波从表面上平息了。然而,隐藏的矛盾却并未就此消除。
连日来,记者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两位主要当事人:王其的大姑母王芳(化名),大伯父王刚(化名)。面对记者的采访,两位当事人都说:我有话要说!
王芳:我每隔个把月都会去一次,带些东西给他,衣服、香烟,营养汤。
王芳:每次好几百,临走还要丢三四百块给他。这4个月我去了五六次了。
王芳(有些迟疑):也去吧。姊妹里头我是老大,别人不管,我是不能不管的。
王芳:是的嗳。不仅是这笔钱,我妈去世的时候就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王芳:为房子嗳。王其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是跟我妈妈过,今年4月我妈妈去世了,我弟弟(即王刚)和我另外一个侄子从外地赶到南京来,想要我妈妈的这个房子。他们说按北方的说法,家里头财产就该是给男的,所以房子应该他俩分。我当时就讲,那王其要有人问嗳!你要房子可以,你就要管王其。我弟弟不肯,他说他们没得义务管他,这房子是他们该得的,跟王其没关系。
王芳:对。他们觉得王其是第三代,论继承权还轮不到他,这12万块钱是我妈的遗产,不是给他王其的。我就讲,不管钱是不是王其的,家里人不问他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他们不管他肯定不对。
记者:那主要是你跟你弟弟之间争执?你几个妹妹怎么说?
王芳:是公证处和居委会觉得我各方面条件合适,指定是我,我也没得办法,一个家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挑这个担子。我们夫妻俩退休工资一个月一千五六百块钱,够用唠。不管钱不钱,人我都得管。我是老大,我有责任。
记者:监护精神病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有心理准备吗?
王刚:这12万块钱到底是谁的?讲到这个才能讲到其他的。
王刚:他凭什么拿?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听。这房子是我母亲的,要继承也是我这个做儿子的继承,我其他两个兄弟都去世了,怎么轮也轮不到他。现在倒好,我母亲去世到现在,我连一分钱都还没见到。
王刚:他是怎么得这个病的,你去打听打听。都不好讲了。
王刚:比这个严重多了!他只要喝了酒,什么都干得出来。我不是没管过,我管不了他。有一次我叫他不要喝酒,他把我的手腕用力一拧,拧折了!
王刚:这笔钱是谁的也决不是他王其的。这是我妈的房子,为什么没我的呢?为什么没我的呢?
记者:现在你姐姐做了王其的监护人,管理这笔钱,你接受吗?
王刚:我不接受。我只是要求我的合法权利。你要说我不应该拿,我拍拍屁股就走人。我应该拿的,我为什么不能要?
王刚:她60多岁,她儿子30多岁,不要用钱?……这怎么讲,不讲了,没得意思。
记者:她正在考虑把钱平分,如果平分了,你会管王其吗?
公证处说法:
鼓楼区公证处有关人士表示,这12万元并非遗产,而是政府部门针对王其是精神病人这一特殊情况而补偿的特殊款项,所以应该用于王其本人,在王其病好之前由其监护人监管,但其监护人不得在这期间处理王其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