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观)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
含义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结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
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已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同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重要因素
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使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相互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力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矛盾运动规律
内容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过程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及设施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长期的历史过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对上层建筑起主导作用,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其是一种超经济的力量,超越于经济基础,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使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反映
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总会有矛盾
内在联系
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于自己的发展
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
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资动因和经济根源
只看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交往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式。社会意识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当中。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不完全同步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平衡性: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
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进步
主要表现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每一次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进步
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社会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有时甚至包含着某些停滞和倒退,但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阻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重要标志
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
人的发展程度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内在联系出发吧人的发展从低到高概括为三个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
内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统一性和多样性
多样性
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
必然性与选择性
必然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选择性
规律的客观性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
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
人类普遍交往异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及其多样性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原因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具体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
其发展被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规定。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动力——改革
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重要动力——科学技术
科技革命起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上的表现
英雄史观
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考察历史创造者的方法论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历史是无数个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就每一个人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身个体的“历史”,但并不能等同于创造社会历史
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脑汁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说明
社会历史的辩护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存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促进的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具有人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把人类总体当做历史主题来理解时,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不在社会外部而在社会内部。唯物史观深入地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历史作用,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含义
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
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正面作用(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历史人物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力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统治地位,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阶级性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意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意义
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旦形成,就成为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经济基础其决定作用前提下的反作用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意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要求
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根源,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渗透于物质交往中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社会形态包括(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同一性。自然历史过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的制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人类解放从根本上讲的是社会长期发展进步的结果。社会的每一重大进步,对人来说都具有某种解放的意义,是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必要阶梯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设立的重要法宝
辩证理解和评价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杰出人物会因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