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部因素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非公有企业在投融资等方面,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这无疑是为国有股坚持做了政策性铺垫。据悉,国家将在春节前后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也必将是200x年公有制企业改革的重点。这构成海尔、长虹等企业产权破冰的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则是,长虹的倪润峰将在200x年度过他60岁的生日、海尔的杨绵绵等人也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在这些创业家和企业元老退休之前完成对他们的产权和物质的激励显然迫在眉睫,对他们来讲,时间是最稀缺资源,200x年不容错过。来自市场层面的信息显示:海尔、长虹等企业已经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若干申请,只等批准。
中国家电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广东、江苏沿长江流域和山东胶东半岛的三大产业圈,并形成巨大的产业积聚效应。但随着产业转移趋势的加速、产业分工变化,目前三大产业圈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和产业的上下游资源的配套能力的减弱,其竞争力呈递减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安徽和浙江两地在成本和上下游配套能力的优势增强和凸显,这两个地区逐渐演变成第四个产业圈和第五个产业圈的可能性近在咫尺。
与广东、山东的胶东半岛、江苏的沿江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不同的是:这两个新诞生的产业圈主要是纯粹的生产和产品组装加工基地。由于这两个地区在过去的较长时间的竞争中,其品牌竞争力较差,或者没有形成强势品牌,反而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功能凸显出来。在安徽,美的、日立、科龙、实达在芜湖落户,或整机组装或配套部件生产;康佳、西门子在滁州建有冰箱和彩电生产基地;至于合肥,不仅有荣事达、美菱这样的企业,而且海尔也建立彩电和洗衣机的工
业园区,每一家企业都是大手笔投入。浙江的宁波到杭州沿线大大小小的工厂鳞次栉比,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品牌和跨国公司产品的OEM基地,甚至部分企业已经完全成为不具有自身品牌的单纯OEM出口企业。这两大新诞生的产业圈的家电生产产值已经达到了中国家电业的近30%。随着国内家电业的新一轮重组和产业的转移,安徽和杭宁线上的生产厂家会越来越多,这两个新诞生的产业簇在中国家电业所占的比重和影响力亦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