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家电制造中心,中国的GDP目前占全球GDP的4%,但2002年世界经济总共增长了2%,在这2%中,中国占了17、5%,居世界第二。中国制造业2002年增加值完成3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日、德占世界第四位,是全球的5%,但在全世界当年新增制造品出口总额中占了29%,中国的贸易伙伴也几乎遍布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1980年超过一亿美元的有29个,到2001年已经跃升为86个,显然这种速度还会不可避免的继续下去。
就家电而言,我国的空调生产占世界的32%,洗衣机占26%,彩电占23%,冰箱占19%,主要家电产品已经当仁不让的获得了世界第一制造的称号。
从家电成长速度来看,中国家电1994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6%,到2000年迅速提高到11、44%,相关的电器电子和电子零件也分别从3、43%到6、89%、从1、93%到4、15%,在世界范围内增速最快。
随着中国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人性化设计日渐精湛、劳动成本更加理性,中国产品受到全世界欢迎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象海尔小型冰箱已占据美国市场的40%,新飞、海尔的冰箱通过欧盟的A+节能长驱进入欧洲居民家庭,从俄罗斯到伊拉克,从美国到越南,从欧盟到非洲,中国的家电产品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2002年中国家电的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彩电、空调、电风扇、微波炉的出口增幅都在50%以上,尤其是彩电的出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918万台,电风扇达到2、10亿台,全世界已经越来越无法拒绝中国家电产品的魅力。
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按照比较优势重新分工的过程,是一个互利而非零和的博弈(zero sum game),美日等发达国家皆受益匪浅。如当年美国之于英国的崛起, 欧、日之于美国的崛起一样,世界已经无法拒绝物美价廉的中国造,如当年的美国造和欧日造一样,中国造大踏步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北京数字华夏资讯中心分析认为,中国许多家电产品在欧盟和美国屡屡遭遇反倾销,正是中国家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表现。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不跟制造业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1760年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世界工厂开始告别农业经济主导地位以后,世界范围内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产业转移,美国、欧洲、日本等等都曾经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而且形成速度也越来越快,英美在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位置上占据了上百年 的历史,但欧、日形成只需要50年的时间,目前以大中华圈为标志的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是以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为起点的,到现在不过仅仅20多年的历史。随着物流、信息流、科技流和现金流的速度加快,一个十分完备与先进的世界家电业大生态圈正在中国形成,包括中、日、韩、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已经占据了世界主要家电产品份额的60%以上。
从某个角度上讲,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实际上使美国和日本、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在产业价值链上前进了一步,因为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发达才使以上发达国家的家电技术有了大买家,飞利浦的DVD芯片、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艾默生、伊来克斯的压缩机、松下、索尼的等离子显示屏等无一不是在中国寻找到了最大的市场,出于自身企业利益的需要,美、欧、日甚至必须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家电业的制造中心。
目前,几乎世界所有的家电巨头都已经进军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广泛的设立自己的产业中心,一方面这是庞大的中国潜在市场所吸引,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也预示世界家电巨头开始放弃在本土的中低端产品制造甚至要开始逐渐剥离制造,象索尼的主要业务向媒体娱乐方向转移,伊来克斯要主攻高端冰箱业务,诺基亚已经放弃了以前的彩电制造业务主要进攻手机。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产业巨头在中国释放其多余的家电产能,比如GE从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个家电巨头了,它在医疗器械和发动机方面表现远胜于家电方面,在中国它选择了澳柯玛等多家合作伙伴生产GE的冰箱和冷柜,西门子在电力和铁路建设方面更是收获的盆满钵满,在中国投产冰箱、手机等业务也是其在世界家电制造工厂的产能释放表现,至于三星,其旗下的三星生物已经是世界500强了,但三星家电产品仍然畅销中国。
世界产业巨头纷纷选择到中国赶场,其目的跟中国的企业大同小异:利用已有的和将来的技术以及资金和销售通道把世界工厂制造的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去。如果仅仅为了在中国销售,那么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也没有必要成为世界家电的制造中心。
北京数字华夏资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世界500强中的80%已经来华投资经营,2002年中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达52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外商投资企业显然把中国当成了其世界性产品生产的桥头堡,从2000年起,在华 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和出口总额双双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出口从2001年开始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已经大于50%。
发生在过去和今年的彩电反倾销事件,无论胜败如何,都是中国家电业走向世界的必经大坎。在中国不仅仅是康佳、TCL和长虹,也不仅仅是彩电,面对的提出反倾销国家也不仅仅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第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可以绕过反倾销这道坎吗?
世界经济的增长梯度始终是以制造业的转移为标志的,而制造业也始终是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即便是目前世界最发达国家也始终不放弃自己国家的制造业,象美、日、德、英制造业到现在仍占据其GDP总额25%-30%,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中国制造业遭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从1978年到2002年都没有停止过,多达510起,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种商品,占整个世界反倾销的比例到2002年达到了13、3%。可以说,因为国家利益和国际市场的争夺,没有一种产品、一个行业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遭遇反倾销。
既然反倾销躲不过,针对此次的美国彩电反倾销事件,我们提出第二个大胆的思考,暂时不出口美国又会怎样?
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对美、港、日、韩、欧盟和东盟出口总额为2175、14亿美元,占出口总数的80%,与家电业比较紧密的机电音像设备类为848、9亿美元,出口美国为179、8亿美元,占20%,一般贸易出口美国占15、4%,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第三大美国进口伙伴国。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依赖比较大,但并没有达到离开美国中国家电就玩不转的程度,世界上至少还有80%以上的分额在分担着中国家电的出口。
其实,我们国内家电业在眼光向外的同时,也应学习眼光向内消化产品的本领,中国市场之大可以说世所周知,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吸引投资大国的重要原因。2001年中国进出口占GDP的44%,其中出口占23%,是一个出口依存度相当高的国家。这一点我们应该向美国、日本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都是内需支撑了经济的发展。从1870年-1992年,美国迅速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世界超级大国,其出口占GDP始终小于10%,而我们一直认为是小国模型的日本,在其典型的机器出口时代,出口占其GDP不过12、4%,仍然是内需促使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以日本生产的电视机为例,1955年普及率仅仅1%,短短5年到1960年就达到了50%。中国目前家电市场看似饱和,其实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永远会处于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尤其广阔的西部市场,许多地方尚未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部沿海的家电普及水平。因此,我们大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此次美国彩电反倾销事件对中国家电的影响,足够的国内市场可以支撑我们打一场反倾销持久战,这才是此事件给我们带来的第三个思考。
此次反倾销事件终究会过去,我们思考的眼光投向这个事件之后:虽然躲不过反倾销,但我们该如何有效的规避各种贸易壁垒?是否确实有必要选择在国外投资建厂?
我们看到,那么多世界级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很大意义上也是为了规避中国的关税来占领中国的市场。日本的大多数投资集中选择了美国、欧洲,也是为了实行销地产战略,规避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至于当时美国人惊呼日本要购买美国。结果仅仅日本的丰田汽车从198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就迅速占领了20%的美国市场,当年美国从国外的总进口量不过占美国市场的25%。数字华夏一位长期跟踪世界和中国家电业发展的资深分析人士说,如果实力允许,选择在当地投资建厂仍然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虽然在发展初期,沟通、文化、环境成本都会相当高,但在巨大的显形和隐形消费市场面前,这些都是值得的。仿佛对此作为佐证,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印度和沙特正在日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
此次反倾销事件的第五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如何在新世界经济大潮下扮演好自己的班长角色?对遭遇各种反倾销的企业而言,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弱势群体当中,尤其是信息对称和沟通交流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很好的充当组织者和代言人角色,必要的时候甚至应该启动报复性贸易措施来对待。这次反倾销的企业各自为战就从某些角度反应了组织者的无力。当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最能够制造惊恐的就是有效信息的缺失,比如SARS,此次反倾销事件也是同样。
其实,当事企业更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国际有效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无辜,而这些信息的提供者正应该是政府有关部门。如果政府组织者不能及时出面,一个群体性的失语或者乱语局面就会出现,这显然正是提出反倾销的提出者极希望看到的。
我们知道,针对突然发生的国际间贸易事件,美国有扣动扳机机制,欧盟有进出口检测快速反应机制,印度有重点商品进出口检测机制。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国家一样急需有这样一套完备有效的"应急套餐"。
编后:正如我们选择了生就必须选择死一样,我们的家电产品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把市场放到国际这个大舞台上,就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现在和将来的阻碍。只有这样,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才会更为强大,国际上的各种阻挠也会更加强大,这样的一种循环会一直伴随中国家电业的一生。能够获得抗体的办法只有一个:庞大的持续发展的国内外市场作为支撑和面对挫折的积极有效的应对。中国家电业从弱小到强大,从供给国内到供给全世界,正是在满足需要和克服困难两条路上的成长典范。我们有理由相信,事件可能会放缓但却挡不住中国家电出口的步伐。(姜培峰 徐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