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655亿美元,比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前的1998年翻了三番,年均增长42%,比外贸出口总额增速高2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外贸出口的比重,从1998年的11%跃升至2004年的2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拉动整个外贸出口增长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也使我国提前完成“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标,为“十一五”期间深入实施该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35%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仍处于数量扩张阶段,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增长效益和质量不高,增长基础较薄弱,与世界贸易发展特点和趋势相比,存在明显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我国贸易结构已由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4年工业制成品占比已达90%以上。但出口产品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增长较快,但大部分产品涉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生产环节并不在我国。
据统计,1981~2004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7245项,合同金额1901亿美元,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特别是与德、日、韩等国相比,我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关键技术长期依靠进口致使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大部分关键零部件来自海外,仅仅是个世界加工车间,无法分享更多利润。
三是出口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差。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报告称:中国IT产品出口居世界前列,但综合竞争力2004年仅居全球第41位,主要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失。如我国集成电路生产规模虽很大,去年达211亿块,但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基本上依靠进口。在DVD的57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9项;在平均约30美元的DVD出口单价中,需向3C、6C联盟等缴纳的专利费达10美元之多,我国生产企业所获利润每台仅1~2美元左右。核心技术缺失,不但限制了贸易利益,也削弱了我国产品突破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能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近90%是加工贸易出口,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
这种状况如持续下去,国民经济增长就不得不付出高昂资源和环境代价。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整个贸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将难以为继。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愈发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地位将不断提升,科技兴贸战略也必须与时俱进,将重心从“外延式扩大”转变为“内涵式提高”,进一步强化科技兴贸战略作为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地位。
首先,战略内涵应进一步丰富,要从“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丰富为: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全面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发展物流、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