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的认知基础(十)
一、问题
(一)含义: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二)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
(一)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开端,有时发现问题比寻找问题的答案更困难,因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非都是显而易见的。
3.分析问题:就是把问题分解为局部的、具体的问题,使思维活动更有指向性。
4.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人们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提出假设。
5.检验假设:当人们头脑中设想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还需要对它的正确性进行评价,检验它是否与实际相符合。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定势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的存在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3.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4.原型启发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个体相关因素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尝试策略和启发策略。
1.尝试策略是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加以尝试。
2.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具体可分为四种:
(1)手段—目标分析法:将目标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通过子问题的解决,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2)顺向推理: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扩展至已有信息直至问题解决。
(3)反向推理:从目标状态出发,逐步推出达到目标需要的条件。
(4)爬山法:先设立目标,然后朝着目标方向走到与起始点临近的一点,逐步逼近目标。
1.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中( D )阶段。
2.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据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
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C)
3.【辨析】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心理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的存在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4.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途,小丽只想到了纽扣可以钉在衣服前面用来扣衣服,却想不到纽扣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点缀衣服等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属于( B )。
5.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并列出并加以尝试,终找到一个佳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