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混合模式的采用有其必然性,它避免了单纯的福利模式和惩罚模式各自的弊端,实施了双重保护。不过,在福利和惩罚两种目的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为了体现对少年的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避免刑事司法一元化,保持少年诉讼程序的独特性,应当采用福利优先原则。我国在构建未成年人诉讼程序时也应当采用混合模式,并体现出少年福利最大化。
[①]例如,从生理上来看,未成年人并非如成年人一样具备自由意志,其行为往往缺乏自主性,更易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其主观恶性较小,进行行为矫正以复归社会的可能性相当大;从智力方面来看,未成年人的知识结构中普遍较为缺乏法律知识,社会常识方面相对于成年人也有较大欠缺。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带有盲目性、冲动性;从大量少年犯罪的成因上来看,家庭不睦、社会冷漠往往是诱发犯罪的主要原因,失去关怀使得正处成长期的少年容易产生过激和报复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年自身也是受害者,需要在惩罚其行为的同时进行心理矫正。
[②] Kent v. United States, 383 U.S. 451(1966). 莫里斯·肯特时年16岁,正因其他罪行处于缓刑考验期内。一天,哥伦比亚区一名妇女报案称有人入室强奸了她并抢走了钱包。警方根据现场指纹拘禁了肯特。随后肯特被判有罪,刑期为30至90年监禁。肯特案最后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认为少年法院在没有进行听审,没有给出理由,没有充分保障辩护人的权利的情况下就将案件移送刑事法院,违反了正当程序的要求,因而判定移送无效。
[③] In re Gault, 387 U.S. 1(1967). 高尔特时年15岁,被控与同伴给一名妇女打下流电话,该妇女报案后,高尔特被逮捕。逮捕后,警方未以任何方式通知其监护人。少年法庭开庭前没有向其家长发出任何正式文书,审判中高尔特并无律师为其辩护,被害人也没有出庭,在警察讲述对高尔特的控告意见后,法庭即宣告其有罪,判决将其送入工读学校进行改造,直到21岁。该案最后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推翻了该有罪判决。
[④]In re Winship, 397 U.S. 358(1970).
[1]姚建龙.少年司法的起源:美国少年矫正机构运动的兴起[J]. 环球法律评论,2007,(1).
[2] [3]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39.
[4]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理论基础[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4).
[5] [6]See Jay S. Albanese, Criminal Justice, Allyn and Bacon, 509(1999).
[7] See Jay S. Albanese, Criminal Justice, Allyn and Bacon, 518(1999).
[8] [10] [11] See Enrico Pagnanelli, Children As Adults: the Transfer of Juveniles to Adult Courts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Roper v. Simmons, 44 AM. CRIM. L. REV. 175(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lexisnexis.com/ap/auth, 2008-01-08.
[9] See Barry C. Feld, Will the Juvenile Court System Survive?: The Honest Politician’s Guide to Juvenile Justi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564 ANNALS OF THE AM. ACAD. OF POL.&SOC. SCI. 10, 13-14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