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把电影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前者票房大热,后者电影节大热,似乎观众与专家、市场与艺术泾渭分明、难以统一。但事实上,有许多电影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往往分不清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如意大利的《美丽人生》、德国的《窃听风暴》、法美合拍的《艺术家》,还有当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等等,一方面它们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也得到观众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好电影是不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是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创新,为雅俗共赏奠定了基础。
通俗的题材能够做成雅致的风格,是导演的本事。以刚刚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国产影片《白日焰火》为例,电影虽然选择连环犯罪碎尸案题材,具备商业电影的故事元素,但却没有选择犯罪类型片的制作方向,而是选择了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影片用实景拍摄强化环境的质感,弱化色彩对比和人工光源的修饰,在构造生活化影像空间的同时也刻画人物幽暗而封闭的内心;音乐、摄影、剪辑都流畅自然精准,不像一般商业电影那样奇观化;表演上,廖凡、王景春、桂纶镁以及一干警察,都尽量减少爆发和渲染,在自然主义风格中流露出人物性格的复杂和内心的纠结。影片虽然涉及多起凶杀,但影片抵抗住了所谓“商业性”的诱惑,回避了对暴力场面的展示,没有渲染碎尸的血腥,没有展示追击的惊险,甚至影片中的枪战场面也显得那么缺乏铺垫,体现了创作者对艺术风格的坚持和自信。《白日焰火》这部影片也有一些不足,在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阐释方面的开放性,会让部分观众觉得不够“过瘾”、不够“鲜明”。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任何好电影,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仅在于故事情节的新奇和人物性格的鲜明,更在于能够体现出某种对生活的形而上的洞见和哲思,而这种洞见是建立在对个体命运的刻画上的。离奇的故事也好,庸常的故事也好,应该是以人的眼光表现人的命运,发现人性的强弱善恶。恶,就在生活独木桥的两侧,一失足就可能成千古恨。善恶选择,一念之差,恶之蔓延,回头无岸。这种警醒,也许正是一部好电影所谓的“关怀深度”。
一些好电影,与一些纯粹的商业电影相比,市场推广的力度可能很难媲美。但是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市场培育,特别是互联网口碑传播效果的日益凸显,中国观众或者说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已经具备欣赏好电影的能力,影院也具备了为好电影留出空间的条件。我们对于好电影的市场前景要有信心,也应主动为好电影开辟和搭建市场推广平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