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比利时和中国的文化十分熟悉,掌握两国的语言。在鲁汶大学汉学系就读的比利时学子,不仅要学习中国的普通话,还要研习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来此求学的中国学生也要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这是他们通往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钥匙。
其次,对双方文化的支流内容有所涉猎,以站在不同视角重新品读对方文化的主流内容。例如,我们会要求学生学习墨子的思想,鼓励他们在墨家与儒家的观点中进行比较和思考。
最后,“架桥人”还应关注一些“无用”的知识。庄子有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所谓的“有用”与“无用”,都是人们主观上的看法,有些传统知识看似“无用”,但实际上能助己修身,意蕴无穷。文化传播者需要懂得与时俱进,从看似“无用”的传统知识中挖掘它的“有用”之处。
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当“架桥人”,为比中两国文化交往贡献力量。
(作者为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本报记者刘歌、赵铎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