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上来说"大数据杀熟"属于典型的价格歧视中的一种类型,即根据客户消费的次数进行定价,其他类型还有根据不同时间、地域、数量,以及客户不同年龄、性别、购买力等进行差异定价。
虽然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但是却有一些商家用来欺骗消费者,大肆获利。由于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很难短期内彻底被整治,作为用户只能从自我做起,通过多种方法反制大数据杀熟。
《电子商务法》要求电商平台不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实施价格歧视。他认为电商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应该是在保证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通过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或专属化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为超值部分收取相应的溢价。
当消费者面临大数据杀熟情况时,该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呢?
赵占领告诉记者,消费者在消费时要做到"货比三家",留意同一经营者提供产品的价格变化以及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价格是否相同。如果发现价格明显异常,可以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情况,如发现确实存在价格歧视,应及时留存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除要多了解信息外,骆品亮还建议消费者应该改变自己,防止被商家套牢。比如,要有"备胎"方案,不能"吊在一棵树上"。当然,如果商家故意隐瞒信息,让用户缺乏知情权,或者通过搭配捆绑销售,剥夺用户的选择权,那么,商家已超越价格歧视的范畴,涉嫌价格欺诈或具有垄断嫌疑了。具体到"大数据杀熟"的情形,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多重注册"来将自己包装成"生人",防止被"杀熟"。
观点整理自:《黄莉玲:大数据杀熟:用它越多宰你越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