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询问了书城入口处一家学习机店的售货员,虽然时隔大半月,但她们均表示记得很清楚,“买的人很多,听说是学校让他们买的嘛。”
随后,记者找到播放该节目的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该频道广告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并不知道教育部门组织收看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只是一个客户要求播放的广告专题片,他们审查后发现没有违法内容就播了。这名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客户的公司名称及电话。
记者拨打这个名为知博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话,却发现登记电话是错的。记者辗转数次,最后被要求拨打的电话正是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免费咨询热线”。记者拨通后,接电话的是一家名为“同桌100”的线上学习网站。该网站工作人员表示,《学习考试好帮手》只是知博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委托他们销售的产品,并表示愿意让这家公司联系记者。
半小时后,知博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致电记者表示,《学习考试好帮手》的确是他们的产品,但在销售上,他们是分包给4个加盟商做的。对于记者描述的通过“绑架”教育部门发文销售的形式,他表示并不知情,但很可能是其中一个加盟商的行为。这名负责人答应将尽快调查,一旦核实后将与相应的加盟商解除协议,并愿意为福建已经购买教材的学生家长全额退款。
仅仅是一个加盟商,何以如此神通广大,能够“绑架”福建教育系统发文呢?《法制日报》记者继续展开调查。
记者在网上看到,在台江区那名教师发帖投诉的第二天,台江区教育局即对“发文”作出了解释:“学校安全工作与学生防范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学校安全工作者、中小学生和家长有必要多了解学校安全防范的要点内容。为此,当我局收到关于收看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转播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安全防范’专题节目的通知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我区所有的学生与家长在家里也能了解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情况,便于指导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如何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回复中,台江区教育局对所播内容与“素质教育与学校安全防范”专题无关的情况很是愤慨,表示将与有关部门交涉此事,并承诺会积极整改,确保不再发生同类事件。
那么,台江区教育局又是从何处得到消息要求转发该通知呢?该局安全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看专题片的通知由一个分管领导转来。对于记者提出的进一步采访要求,这名工作人员让记者先按他们局的采访程序走再说。
记者于是前往福州市教育局采访,该局学校安全办公室主任詹翌告诉记者,收看专题片的通知是由该局一位领导签字批下来的,后来有人拿着领导签过字的信函找到他,他留了个心眼,并没有往下转发。而台江区正是看了市局领导的签字后才往下转发的。
与此同时,记者电话采访了泉州市、泉州市德化县、三明市明溪县等地教育局,一个更为惊人的转发渠道显现出来。据这些市县的教育部门介绍,他们收到的转发通知均来自于福建省教育厅的内部办公系统,发文对象为“各设区市教育局”。
记者前往福建省教育厅求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陈晓风在让工作人员查询内部发文系统后表示,省厅绝对没有转发过此类文件。记者请他打电话与已发文的下属地方教育部门求证,他以“与下面工作人员不熟悉”为由拒绝了,让记者自己继续查证。
除了收到省教育厅通知外,泉州市教育局和明溪县教育局均表示,曾有人专程上门送达通知函。
明溪县教育局局长傅建平至今仍认为可能是电视台播错了。他说,在5月21日收到省厅通知的当天下午,有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自称是中国教育学会专员,拿着发给各县市的通知函,要求签收并在通知函上盖章。“当时已经有很多县市盖了章,而且有省教育厅的发文,播出的频道又是福建电视台,所以我们也就放松了警惕,跟着盖了公章。”傅建平说。
《法制日报》记者致电中国教育学会,该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没有参与协办这样一个活动,也未曾发出组织收看电视节目的信函。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室工作人员在经过查证后也告诉记者,中国教育学会没有“素质教育与学校安全防范”这么一个课题,也不可能以个人或者普通信函的方式与教育行政部门联系,一定是有人假借学会的名义在行骗。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骗局很可能是《学习考试好帮手》发行公司的一个加盟商,伪造了相关信函印章,假借中国教育学会之名找到教育行政部门,以社会热点“校园安全问题”为幌子,骗取教育行政部门的发文,组织学生收看这一广告节目,再通过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
记者调查得知,类似骗局并非首次出现,也并非仅限于福建。山东、内蒙古、安徽、浙江、广东、湖北也发生过相同或类似的事件。有的地方只是将“中国教育学会”变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把“素质教育与学校安全防范”变成了“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或“素质教育与校园安全”,而实际播出的内容都是“学习考试好帮手”、“超级记忆大脑的潜能开发和训练”之类。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这种行为早在三四年前就曾掀起过轩然大波。2006年,一个名为“北大专家教授专题讲座”的电视节目传遍多个省市,东至江苏、浙江,西至四川、甘肃,南至福建、广东,北至东北三省均有教育行政部门受骗组织学生观看,但实际只是销售商打着“北大教授”的名头在卖一本叫“超强记忆学习法”的书。
中国公安大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此类事件至少可以追究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刑事上的,伪造公函、印信的责任;二是行政上的,教育部门和电视台审查不严,以致造成负面影响,应该被追究责任。
然而,记者搜遍各种资料,均未发现有此类骗局制造者被查处的消息。《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曾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查清事实、消除影响,防止其他地区受骗的建议,但均遭到拒绝。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陈晓风称,此类事情太多,教育部门根本无法控制,也没有时间去管;福州市教育局学安办主任詹翌对记者说:“我们没有看到太大的影响。哪有空去折腾这事!”记者曾就追责一事询问中国教育学会,该会工作人员称,只会在网站上发一条公告。而记者至今没有看到该会网站上发布相关的内容。
事实上,并非如教育行政部门所说“该事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许多家长反映,发公文要求组织看广告这一事件本身就已让家长产生了对教育部门公信力的质疑,购买了产品的家长更是大呼受骗。有家长统计,那套价值近300元的教材实际成本不足30元,而且其中所宣扬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更有许多不可取之处。
有专家指出,若不将此行骗手段戳穿,在当前校园安全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还会有更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生家长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