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镇在变,因为南翔人的思想在变。对于这个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近20年的近郊“明星镇”而言,南翔镇党委书记严菊明一直在思考,南翔的下一步发展,如何实现从资源型驱动向创新型驱动的跨越。
摆在南翔镇面前的,是土地资源的紧约束,靠外延式增长已无路可走。一方面,南翔要承揽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项目,占地13平方公里,其中有8平方公里是南翔镇原来的主要工业开发区,企业必须搬迁,新的工业用地指标依然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以制造业见长的南翔产业结构已显老化,转向内涵式增长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严菊明告诉记者,大型居住区建设后,南翔的常住人口将从目前的16万人扩大到35万人。这35万人住在南翔,安居先要乐业,工作之余还要休闲。这就要求南翔早日转变发展模式,集约利用好土地资源。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精耕细作”?“腾笼换鸟”先要做“减法”。南翔镇原本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集聚地,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7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却仅占13%,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和商务成本提升,多数从事简单机械加工、小五金制造的低端制造业已难以为继。南翔镇采取分类指导,对于濒临或已倒闭仍占据土地不肯退出的企业,实行彻底淘汰,对于“三高一低”企业,则加快梯度转移,目前已淘汰转移近200家落后产能企业。仅今年上半年,南翔已完成腾地417亩,占全区总量1/4。
做“减法”不容易,做“加法”更费思量。“腾笼换鸟”换什么鸟,也有过争议。严菊明说:“调整和淘汰,绝不是要把制造业赶跑,近年来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制造业是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基石,也是避免产业空心化的良方。”新市镇的建设与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才能“完美转身”。
加快制造业的定向提升,终成共识。在1700多家工业企业中,南翔镇圈定了35家“有市场、有技术、有品牌、有规模”的“四有企业”,制定专项扶持计划,在企业研发、推广、上市等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政府支持,让“小巨人”企业长成“大巨人”。去年,南翔镇重点扶持的冠龙阀门厂,抵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成功研发10多项专利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4亿元。对一些有意将生产线移到外地的品牌企业,镇政府给予多种优惠措施,吸引它们把总部留下来,济丰国际、宝翔机械都在占地面积“缩身”六成的同时,将总部留在了南翔。
先进制造业夯实基础,现代服务业则带来活力。在南翔镇“十二五”规划草案中,代表新市镇经济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成为引进的重点。为了打造上海市郊第一个CBD,由政府和当地经济城投资的3幢甲级写字楼,以及五大产业总部大楼正抓紧建设,蓝天大厦、永乐大厦等已封顶,即将对外招租,将吸引包括原有经济城内的优质中小企业入驻。同时,引进大企业兴建自己的总部大楼,昌辉企业、中川石油等都在南翔建立总部大楼,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倾力打造市郊的“税收亿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