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公民同招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是有利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实施初期,虽然会对部分学校、家长形成冲击,但从长远看,这将帮助学校和家长用更平和、客观、科学的心态看待教育,对待孩子。同时,招生均衡也是教育均衡的新考题。
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将严格实施就近入学、公民同招。简单点说,就是公办学校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一律按照学区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将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而且,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批次招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先冲击民办校,进不去再去公立校。
这是迈向教育均衡的一大步。同时,招生均衡也是教育均衡的新考题。一群原本就十分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如果不出意外,最终呈现的成绩绝不会差。但是,其他学校只能接收筛选过的生源,要将原本成绩不佳、基础稍弱的学生培养成才,难度肯定大得多。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近些年一直努力推行义务教育阶段100%免试,就近入学。起初,虽然有一些阻碍,也出现了学区房价格上涨等副作用,但客观上讲,就近入学确实起到了倒逼教育均衡、为学生和家长减负的作用,也督促学校静下心来钻研教书育人。
实践证明,就近入学、公民同招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有利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实施初期,虽然会对部分学校、家长形成冲击,但从长远看,这将帮助学校和家长用更平和、客观、科学的心态看待教育,对待孩子。
招生均衡对教育均衡提出了新考题,做好"这道题"还需要下一些真功夫。
改革总要有阵痛,需要适应。学校没有了根据学生简历、面试、竞赛成绩"掐尖"的机会,学生也失去了凭借过往耀眼成绩进入名校的渠道,对于学校、学生、家长来说,都是全新挑战。
迄今,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全国实施已有数年,公民同招2019年也开始启动。然而,全国很多地方一直都存在一些地位"特殊"的学校,他们不参加学区派位入学,可以提前面试、测试学生,将最顶尖、最聪明的学生收入麾下。有些民办学校更是利用提前招生、自主招生的便利,抢在公办学校之前"掐尖",为自己争取到了最优质的生源,去年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在优质生源基础上,这些学校往往通过"实验班"等方式,组织学生冲击上一级名校,其教学方式不一定有多先进,普遍采用的是超前教学、超纲教学。
今年政策落地严格,特殊地位没了,生源变了,以派位进校、校额到校的学生成绩差距悬殊,满分100分的数学卷子,可能有考90多分的,也有考十几分的。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教育方式,部分学生可能会跟不上,学校整体的高分率、升学率、清北率等指标也会受到影响,不复昔日辉煌。
学校必须变,评价机制必须变。今后,教育要比拼的不是哪所学校的"掐尖"能力强,而是加工能力是否够强,看谁能把招进来的孩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且,无论名校还是普通校,所有学校都必须意识到,经过学校"加工",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多大进步,才是一所学校能力的体现。只有帮助每位学生进步,才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家长在选择学区、学校的时候,除了关注学校的提分能力,也应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学校、教师的考评体系也应相应调整,督促他们更加关注学生全面成才,而不是一味盯着高分率、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