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议推动珠算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教育部最近给出答复:"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珠算学习要求,从鈥樋吹剿闩题�欌�樦浪闩题�櫟交峒虻サ闹樗憧诰鳎χ樵怂悖颐墙颜庖晃侍馓峤桓逦窠逃Э纬瘫曜夹薅┳槿险嫜芯俊�"
对珠算要不要进课堂的讨论,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认为,"珠算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作为另一类知识体系,对儿童的注意力、想象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进行提升"。但也有人反对,"由于运算规则的不同,儿童过早接触珠心算会对其理解十进制产生冲突,影响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后期数学的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这一问题的争议,说明不同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那么其对同样的事情,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笔者注意到,不只是珠算,戏曲、木雕等许多传统文化都遇到过这种讨论。这给人的一种感觉是,似乎只要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困境,那么推进其进入课堂,便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一选择",但这样广撒网的做法,毫无根基的"强行注入学习",真有理想效果吗?
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是来者不拒的教育对象。他们有规定的课业,有家长的规划,也有自己的兴趣,可能本身就需要减负、松绑。这时候,不顾他们的想法、条件而往课堂上"加塞",是不是也是一种"增负"呢?有问过学生们的意见吗?
是否"进课堂""进考试",每种东西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难定论的事情上,相关决策的制定就不能贸然进行,而应该充分征求民意,在珠算要不要进课堂的事情上,也应该秉持这个原则。这才是更为科学理性的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