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中央电视台日前调查“爆炸西瓜”的路径,记者走访广州农贸肉菜市场和型超市,发现多蔬菜、水果都跟我们小时候见到的不一样了:香蕉皮鲜色亮、黄瓜放了几天顶花还艳而不掉、西瓜也变超大……有业内人士透露,了跟上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有不少蔬菜、水果在生长种植过程中都使用了催熟剂、膨大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高科技”手段来增产、增量、保鲜。
有专家表示:“一个瓜果从小到大用十几类激素,没有水果是‘干净’的”。浑身是“药”的水果你敢不敢吃?这些药有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对此有专家称,虽然在种植、养殖中有部分“添加物”是允许使用,但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会给人体带来安全隐患。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实习生 熊汉玲(除署名外)
蔬菜、水果在种植环节的“乱添加”现象最近不断被发现。
日前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竞相爆裂。经专家调查发现,这可能跟西瓜在栽培的过程中使用膨大剂、催熟剂之类的植物激素有关。珠海、西安等地商贩也爆出带花黄瓜抹了避孕药的潜规则,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小黄花鲜艳水嫩,卖相好看。
有广州消费者向记者报料说,在番禺等地的部分草莓园,为了第二天收到颜色鲜艳、漂亮的草莓,农户在晚上会悄悄喷洒催熟剂。有的香瓜,闻着挺香,吃起来却有些发涩,而且刚买了两三天,瓜皮就开始发黄,有些蔫了。昨天,记者在广州杨箕村一家水果店走访,该水果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使用催熟剂的可能是草莓,“反季节出现在市场上的水果都是不正常的”。
据悉,水果、蔬菜在种植和流通过程中使用添加物现象普遍。据深圳一家蔬菜销售公司内部人士介绍,国内蔬菜消费需求大,若仅靠植物自然生长,在生长速度和产量供应上都不能满足市场。为了增产增量,种植农户或基地都会使用一些“高科技”手段“速成”,现在没有水果是“干净”的,“像催熟剂、催化剂、膨大剂、避孕药等都会用到”。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也向记者表示,瓜果等农作物在种植中使用膨大剂早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闻,包括弥猴桃、葡萄、草莓、西红柿、西瓜等,近年来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都在偷偷地使用。“有时一个瓜果从小到大,会用上十几类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生根素、抑制剂等几大类几十种,其中有促发育成熟的赤霉素、使瓜果长得大的膨大剂、催红催熟作用的乙烯利等。像长得像小馒头似的草莓,个头特大还有方有棱的猕猴桃,其实都是打了膨大剂,粉红色或连把都红了的荔枝,瓜子不成熟、味道不甜却通红的西瓜等等,多是施用了催熟剂。”该人士称,激素能带来增产20%以上,所以引来竞相使用。
这么多水果、蔬菜使用“添加物”使植物超常生长是否安全?很多消费者都对“避孕药”黄瓜、“膨大”西瓜、“催熟”香蕉等食物安全性产生担忧。不少专家表示,“添加物”按国家允许范围和允许使用量使用是安全的。
对于引发西瓜爆炸的膨大剂,据悉可以带来30%以上的增产效果。农业专家汪良驹也表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前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无害。
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罗少波认为,“催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采用的手段,通过催熟技术,就可以让不可食用的果实变成可以食用的果实,例如番茄,随着秋季气温的降低,无法自然成熟,扔了也比较浪费,使用催熟剂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是“这个量一定要把握好”。据其介绍,现在蔬菜栽培业内并不提倡使用催熟剂,老百姓用得也比较少,但也不排除一些商家为牟利,乱使用催熟剂等“添加剂”,影响整个市场秩序。
不过,有部分专家对当前种植业滥用各类添加剂表示担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称,现在为追求产量、追求效益,商家大部分都使用催化剂,“尤其是那种形状异常,外观色泽美丽,味道差而平淡,一般都是被催熟剂、膨大剂搞出来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添加多少是合适的,导致市面上水果也很不安全”。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有资料显示,长期食用这些膨大剂的产品,对人体肾脏有危害,对孕妇和婴幼儿造成的潜在危害会更大。“这些激素类瓜果剂易使孩子性早熟,我国不少地方爆出三四岁男孩长胡子、女孩乳房鼓的性早熟症状,应该与此脱不了干系。”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陈运也有同感。在他看来,“果实不是自然成熟,通过人工催熟使它提前转色、变成成熟的,没有达到应有的成长期,它的营养成分没有自然成熟的果实积累得多。”他认为,许多生长剂和抗生素都不应该去使用,像乙烯利、避孕二号等催熟剂必须要去禁止。
据了解,作为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有管理规定,其中重要的一条措施是规定其在果品中的残留限量值。以氯吡脲为例,日本规定,氯吡脲在香瓜和葡萄中的残留限量值为0.1PPM;韩国规定,瓜类中氯吡脲的残留限量值为0.05PPM。记者查阅我国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规定发现,目前还没有包括使用限量、残留限量的国家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冯双庆教授向媒体记者表示,日本使用膨大剂以后,就发现果子会有一些畸形,长得不规则,而且很不耐贮藏,容易烂。此后,日本就没有再生产和使用。日本全面禁用,何以非要让这个对人体有害无益的玩意儿“广泛使用”呢?
国家允许使用部分激素、膨大剂等在标准规定使用。然而,目前市场销售、田里种植的水果、蔬菜是否都按国家规定使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终端卖场、流通领域的批发市场和经销商,对于旗下销售的农产品均无法保证。
“我们公司收购农户或生产基地的蔬菜时,一般只检测常规项目,如农药残留。”昨天,深圳一家大型蔬菜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的蔬菜除了部分在本地收购和种植外,大部分是从湖南、广西等地基地收购而来,对于所收购的蔬菜,他们只注重卖相、规格、新鲜度,其它的就不要求。据介绍,这家公司每天有几十吨蔬菜供应到广州、深圳的百佳、万家等大型超市。
广州一家大型超市也向记者表示,无法保证农产品中所含的激素量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据该超市有关人士介绍,在该卖场销售的来自“农超对接”基地的蔬菜、水果,安全性是相对有保证的,“我们跟农超对接基地有协议,不允许使用催化剂之类的,要植物自然成长。”据其介绍,该公司会监控协议生产基地,所以会较了解农产品种植时使用了哪些农药、化肥、种子等。但该人士也指出,目前在该卖场里销售的农产 品 ,农 超 对 接 采 购 量 只 占40%—50%,其它都是来自非农超对接的农产品。
记者发现,对于进场销售的蔬菜水果,大型超市的把关也只限于检测农药残留量项目。“我们没有相关仪器和能力检测膨化剂和催熟剂。”该大型超市如是说。
广州最大的批发蔬菜水果市场每天会对其市场内的产品抽样200个样品,该市场有关负责人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检测的项目只有农药残留,不涉及其它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要求,也没有指引”。
催熟剂、膨大剂等不在监测范围内,谁来保证给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瓜果?对于当前部分国内农产品种植环节滥用催熟剂、膨大剂、激素等,相关部门如何监管?对于那些提供无良技术的“技术人员”该如何惩罚?对于那些乱搞新技术的无良“科研人员”又该如何打击?昨天,记者采访了广东省质监部门,该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蔬菜水果的质量安全并不属于该部门的职责范围。据介绍,农产品质量应该属于农业部门。
对此,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向消费者释疑,催熟剂、膨大剂可以使用,但浓度不能超标。据悉催熟剂和膨大剂是通俗的称法,在业界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水果,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乙烯利”。适量的“乙烯利”对人体是无害的,在香蕉等一些水果中,使用“乙烯利”几乎是惯例。
膨大剂的情况也与催熟剂相似,目前水果使用的膨大剂主要是CPPU和赤霉素两种,膨大剂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长期实践证明正常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但日本国内还是取消了膨大剂的使用。
针对消费者所担忧的,会不会有部分经销商和生产者过量使用催熟剂和膨大剂的问题。省农业厅表示:“我们也不排除,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一些水果商想快速催熟水果,用药比例远远超出规定标准。因此,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为防止催熟剂和膨大剂的滥用,无论在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农业部门对无证生产或经营催熟剂、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罚还是比较严厉的。
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罗少波指出,现在监管果菜难度比较大,我国水果生产商贩人多而杂,“农业部门只能对果菜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进行监管,对于农产品检验这块政府现在还没办法。”
各种种植用的膨大剂、生长激素等在市场上都很容易购买到。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膨大剂”在网上销售得挺“火热”。其中一款产自四川的“葡萄专用膨大剂”,宣称“可使葡萄膨大”,每包售价1.8元,净含量10ml。据交易显示,该产品在一个月内售出了210件。另一款名为“强力生根膨大剂”的产品,号称使根系粗壮、膨大、不定根的形成,促进跟下作物的早熟、多产等。还有一种名为“硕丰481天然芸苔素”,宣称能调节花果生长、增产,尤其在果树保花保果、膨果增色、促进花芽分化,增强树势。据交易显示,该产品一个月内就售出7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