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每天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上学,河南西华县红花镇龙池头小学二年级学生张静丽的家离学校步行只需五分钟。家里是宽敞的瓦房子,奶奶收拾的井井有条。然而村子里一排排白灰色的新楼房让她特别羡慕。
“俺爸俺妈在外面打工赚钱,好给俺家盖新楼”,说起爸爸妈妈,小静丽低下头,眼泪便挂在睫毛上,思念不言而喻。面对记者“要不让爸妈回来陪你,在附近找个工作少赚点钱”的建议,小姑娘摇头说:“那样我们家就没钱盖新房子,俺弟就娶不上媳妇儿。”
静丽一岁多的时候,爸妈就开始外出打工了。没有体验过爸妈在身边的生活,她无法想象跟爸妈一起生活在旧房子里,会不会比住在没有爸妈的新楼房更快乐。
每到一个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村子采访,一两日的短暂接触后,当记者要离开时,孩子们都表现出不舍,甚至追着记者的车子后面跑。一位支教老师说,“孩子们太孤独。父母基本上只有春节才回来。赚到钱盖了房子又继续去打工。孩子们平时在村子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
没有年轻人,只有老人和孩子在村子中孤独留守,农村“空心村”现象的背后,体现着农村的家庭模式在现代化洪流中面临的冲击。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说,现在许多农村家庭的老人与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刻距离家庭的轴心“夫-妻”都要遥远,在经济环境的重压下,在很多时候,他们只有相依为命。
而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而言,迁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亲情的团聚往往要以一家人经济收入陷入困境为代价。他们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做出他们认为更“理智”的选择。
王蕊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箕城中学初一的学生,在她5岁时,父母便远离家乡到浙江义务打工。对于父母第一次离开家的情景,王蕊的记忆已经模糊。这些年她只能从电话和汇款单中,感知父母的存在。“爸爸、妈妈”的称呼,也只有在春节父母返乡时,才能变得具体而真切。
王蕊曾经对在外打工的父母说,“爸,你回来吧,别出去打工了,咱们家人都在一起,不花钱了。”爸爸说,“不打工就没钱供你们上学,你哥也没钱上大学。”
王蕊的哥哥王亮今年刚刚大学毕业。“他平时把一块一块,甚至几毛钱都节省下来攒着,他说爸妈就是因为要赚钱才不能跟咱们在一起。”说到这里王蕊沉默了。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凡尔哈伦的诗句可谓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生动隐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既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关,也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直接相关。“由于地区发展差异明显,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是跨区域的、离土离乡的转移。”李国祥说,转移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条件差,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难以解决,客观上必然形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河南省城调队曾在《中国统计》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综合征”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
除此之外,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也令人堪忧。2014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