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每到年关岁尾,“恶意欠薪”就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攀高楼、登高塔、住寒窑、饿体肤、堵公路的劳动者,以种种极端方式讨要工钱,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发出红头文件,各地劳动监察机构倾巢而出、马不停蹄,开设的举报电话热得“烫”手; 新闻记者放弃社会发展的记录者、观察员的角色,组成讨工钱小分队四处出击,担纲起协调员、侦察员、运动员的角色……我们到底在什么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我们的企业到底是怎么啦!
来自劳动监察部门专业人士指出,仔细观察剖析发生大量的“恶意欠薪”案件,可以将此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建筑行业为典型的经济秩序、用工秩序双重混乱型;二是以小服装小餐饮为典型的小企业经营者恶意逃避、转嫁经营损失型;三是以大中企业为典型的不公开企业实情、不规范劳动关系、长期拖欠劳动报酬借破产、转制甩包袱型。
关注劳动用工问题并对劳动法进行研究的本报读者法律顾问更是深刻的指出:“恶意欠薪”是根植于商业风险层层转嫁、市场经济秩序混乱重叠相加之温床的,用工秩序混乱之树结出的恶果。其年年于年关以极端方式暴发,反映出目前社会现存的法律的、制度的救济方式与社会劳动者需要的脱节。
据调查,以变相分包行层层转包之实,以农民工结伙挂靠建筑企业包工干活挣钱,是目前建筑业内公开的“秘密”。说他是“秘密”是对外而言,在业内则人尽皆知。
企业假“结婚”对外称为一家人。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建筑承包合同的建筑企业应当亲自履行承包合同,不得再行转包;对于工程的非主要部分,可以根据建筑承包合同的实际情况,经发包方同意,分包给其他企业。但这一规定在建筑业“不守规矩”的太多了。过去是公开操作,现在则较为隐蔽:主要办法是所谓的挂靠:以同一单位的名义对外,但内部实际上各自独立分帐经营各负盈亏。
施工企业搞“空壳”,包工头招来农民工入住。包工头招用农民工组成施工队伍,挂靠到大大小小的施工企业,施工企业从中收费,其工程中的具体的管理、后勤等工作全由工头负责。由此形成建筑施工企业“空壳现象”:工地干活的是企业名义上的职工,但没有任何劳保福利,基本不需要负担养老保险、住房等一系列问题;真正的企业职工则拿所谓下岗工资,企业缴纳最低的养老保险或者根本没有。
劳动监察力不从心权限过小。建筑业工地分散、施工队伍流动性强,跨行政区施工多,农民工思想中“干活给钱就行”比较流行,没有就业风险意识,加上劳动监察机构对这在企业的查处不可能做到职工名册与施工现场一一对照,难以查出谁是真正的职工,谁是挂靠进来的,等等。
建筑市场无序的过度竞争与资本追逐最大利益相互纠缠,层层克扣工程款、拖欠转嫁经营风险与合伙承包、劳务关系等用工关系混乱再扭在一起,造成建筑业每年都是“恶意欠薪”的高发区,首先受伤害的是农民工,其次是空有企业职工身份却没有工作岗位的施工企业的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