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积累。在我国,劳动经济学虽然不是一门新兴科学,但是将劳动就业问题置于改革和新的经济社会成分不断生长的背景下,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却较少。对于当前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出现的许多令人费解的实际问题,研究者们能够给出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解释甚少。这种理论研究“苍白”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再就业工程的进程。
譬如再就业培训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筹措巨资免费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这本来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大多数的下岗职工并不响应。如19年上半年青岛市筹措1000万元资金,选定了22个培训基地和定点单位,免费对下岗职工开设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专业培训。但从5月1日至6月17日近50天里报名者仅70余人,堪称“冷落”。济南市的职业培训也有类似情况。以至劳动部门和有关的主办单位大为不解,报端呼吁,“谁来花这一千万?”“下岗工,为啥不领这份情?”
事实上,关于再就业培训,并不是一厢情愿的有人开课就有人听课的事情,也不是听了课就能对再就业一定有所帮助。对于如何实施公共的职业再培训并取得成效,世界上许多国家是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来做的。如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专门开设了一个专题研究“公共再培训的效果”。研究者们主张,在有些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再培训对有些群体,如美国成人妇女,其效果一般化;对其他一部分人如男性青年,则完全不起作用。在墨西哥,自14年起开始为失业工人提供短期技能培训,经长期监测表明,这种培训对成年男性尤其是接受过6~12年学历教育的成年男性很有帮助;但对没有工作经历的人和重新进入劳动行列的妇女则完全不起作用。在匈牙利,再培训计划对接受培训者平均的再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都不是很大。研究者们认为,公共培训计划在一些国家对有些工人群体逃脱失业的厄运起到帮助作用,但这种计划不太可能会对大多数工人提供帮助。研究者们建议,对再培训计划认真地选定目标、进行监督和评估是保证它们的效果和避免浪费有限的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
关于再就业培训的理论研究,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一个盲区。下岗工人对再就业培训不感兴趣,究竟是哪个年龄段、哪个文化层次的工人不感兴趣?这些人员原先的工作经历如何?这些工人对今后再就业岗位的选择是在哪一个领域、哪一层次?再就业培训的科目是否属于他们选择期望的范围之内?由于缺少这些细致的分层研究,使得某些决策理论根据不足。
再譬如下岗职工与原企业“脱钩”问题。很多地方出台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并逐渐与原企业“脱钩”,解除劳动关系,但事实上收效甚微。如北京市19年上半年出台《下岗自谋职业每人补助万元》的规定,下岗职工反应冷淡,前去劳动部门申领这种万元补助的人极少。这又是一个决策与实际状况脱节、决策缺少充分理论根据的事例。记者了解到,工人们认为,一个“万元补助”换取劳动关系的解除,实在不合算,解除劳动关系后,每年自己要交2000元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几年下来就是1万元,“万元补助”实际折进去了。专家认为,下岗职工迟迟不愿与原企业“脱钩”,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之间的经济账没有理清。工人认为,工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决非是一纸契约,而包含许多至今尚未理清的非工资福利等等的东西,这些东西决非是“万元补助”所能与之交换的。究竟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用贷币表现,多少价值量才算比较合理,工人才愿意接受,这确实是一个研究者们需认真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