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方人才交流中心管委办王世华主任认为,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弱化是“弃档”增加的最大原因。
在广州,因私出境已经开始不用政审了,持户口本和身份证就能办理护照。再如职称,目前社会化的资格考试越来越多,职称已不是证明人才能力的惟一标准,申报职称评审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社会上各种资格证认证,只要你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到资格证书。
在广州某IT咨询公司工作的赵女士早已是弃档一族,在她转战了四五座城市、近十份工作之后,赵女士对于自己的档案下落一脸茫然,思考了半天也说不出来。反问记者“背着档案的包袱,又有什么用呢?”
张碧在北京中关村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他和许多漂一族的年轻人一样,对档案很漠然,认为无所谓。“有什么用呀?理它。除了交钱没有任何用处。在外谋职带上毕业生及相关证书足矣。”
小马,广西人,现是一家广州民营学校的外语老师,对自己的档案已经多年没有理会过了。1994年大学毕业的小马,按照学校分配,到了当地一个偏僻的小镇教书。不久,不甘寂寞的小马一边另谋生路,一边毅然辞掉了学校的工作。但由于所签合同并未到期,要调走档案需交近万元的违约金。当时小马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想想才干了几天平白无故要把一大笔钱赔给别人,很不忿。过了几个月,小马另外找到一份在书店的工作,好在新换的单位也不强求调档,事情就这么一拖再拖,过了四五年。
突然有一天,原来的学校打来电话,下达最后通牒,原来的合同期已到,给了一个限期必须来领档案。小马早已背井离乡来到广东,在深圳的某家外资企业当翻译,他更加感档案可有可无,一口就回绝了对方。
在外面打拼多年的小马说,“商业社会谁看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你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谁管你档案里得多少分,是优是良。”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毕业后另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档案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调档被卡,就干脆遗弃档案。
“死档”数量增加的原因,除了人们认为无所谓和麻烦外,一个重要的心理就是,用的时候再说,反正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也没人敢毁掉。“档案不能随便销毁、故意丢掉,所以清理‘死档’常常令存放档案的单位和中介机构都头疼不已,即使永远不来交费甚至死亡,都得保存好其档案,没办法。”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档案室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也就是说,在人才机构,就算档案当事人不来办理相关手续,其档案还得妥善保管,人才机构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先保管,什么时候如果人找来了,补齐代管费用及相关手续后,再提供人事服务。”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自然懒得去理睬它了。
“存档案费的前提是提供服务,我觉得现在用不着这些服务,我当然难有心思搭理档案的事情。”家住西区的霍先生胸有成竹地说:“一旦要使用到这些人事服务,我马上去找自己的档案。就像前两年北京买公房的时候,因为要计算工龄,很多人只好回到人才中心开证明,同时也补交了拖欠的存档费。”
许多人认为,无论档案放在哪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反倒不如放在自己手里省心,有什么事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完成。
从黑龙江来北京工作已经五年的张守和女朋友安渊,这一阵正在北京大学报考专升本,在学校要求提供大专毕业成绩单时,从书包里拿出两个档案袋,取出成绩单复印后交给老师。“我们的档案从大学毕业一直在我们自己手里,基本没什么用,也没人过问,即便用上这不还挺方便。你看许多档案在外地的同学因无法尽快提供成绩单失去了机会。”张守得意地说,“到时候,本科毕业再把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也放进去,没什么不好。”
北京大兴清源小区的吴先生3年前从原单位跳槽后,就一直将档案“揣在自己身上”。据各地人才服务中心的人士介绍,把档案揣在自己身上的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