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小钢支撑间距为了加强支撑效果,控制因基坑开挖造成的周边土体的变形量,故将该施工区段内(D5+800~D6+000)的钢支撑间距减小,钢支撑间距由普通段的3.5m缩小为3.0m.实践证明,围护结构的变形是造成坑外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缩小支撑的间距,同时适当提高支撑的轴力值,可以有效地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量,从而达到减小坑外地表沉降的效果。
(2)坑底土体加固结构底板下卧层为④层粉质粘土层及④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由于采用双液压密注浆加固后的土体强度(28d)可以达到。2Ma以上,并提高了坑底土体的c、φ值,既可以防止坑底土体隆起,减少了坑外地表土体的沉降;又可以增加坑底土体的强度,起到类似于水平支撑的作用,从而减少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
D5+800~D6+00区间段进行坑底加固的注浆孔间距为m,注浆深度为坑底下3m。D5+800~D5+900区域旁有风尚公寓6#楼存在,采用满膛注浆加固;位于天骄公寓内的D5+900~D6+00区域,采用3m间隔抽条注浆加固处理。
注浆材料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5~0.6,单个注浆孔的扩散半径不小于650mm,注浆压力控制在0.2~0.4Ma.
(3)基坑开挖根据软土基坑开挖“时空效应”原理,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支撑安装的及时性和减少围护结构在无支撑作用下的暴露时间,开挖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钢支撑和型钢围檩及完好的支撑预应力施工设备。
(4)大口径井点预降水为了充分发挥坑内土体的被动土压力,坑内拟采用大口径井点降水措施。通过降低坑内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的自身强度,从而减少开挖过程中围护墙体的变形。
降水井点深度必须合理,保证在搅拌桩隔水帷幕的保护下,坑内土体降水对坑外地下水及周边建筑不产生影响。根据围护结构搅拌桩隔水帷幕的深度(8m),在施工过程中将降水井点的深度控制在5~6m内,这样,既保证降水效果,又防止影响坑外土层中的地下水位。
降水过程中,对坑外的水位监测孔进行严密的监测,如果发现坑外土体中的水位下降超过警戒值,应立即对隔水帷幕堵漏或在坑外土体中回灌水,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在基坑正式开挖前,大口径降水井点应提前2周左右进行降水,地下水位需降到坑底下m,以确保基坑降水的效果。
(5)施工监测监测内容有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和垂直位移、支撑轴力、坑底回弹变形、地下水位、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周围建筑物沉降、周围地下管线沉降等。
由于天津市目前还没有相关监测报警值的规范,参照上海市的相应技术标准(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墙体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3‰,地面最大沉降量控制在2‰以内,为基坑开挖深度),提出施工警戒值:地表最大沉降量为22mm,变化速率应小于3mm/d;围护结构体最大水平位移为33mm,变化速率应小于2.5mm/d;管线最大沉降量为0mm,变化速率应小于3mm/d;建筑物沉降δ/L</300(δ为差异沉降值,L为建筑物长度)。
通过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及时掌握基坑变形、地面沉降及房屋沉降等信息,并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监测工作必须贯穿施工的全过程。
(6)跟踪注浆措施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基坑开挖施工前,预先在围护结构外侧打排注浆孔(深0~2m,略深于房屋基础深度即可);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围护桩变形趋势较大,就及时进行跟踪压密注浆,通过对坑外土体的注浆加固,限制了坑外土体向坑内变形的趋势,从而保证了周边房屋结构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