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营者入驻平台的目的来看,一是品宣曝光,提升品牌或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从而促进口碑传播及信任背书;二是获取线索,将公域流量的粉丝转化成客户从而获取收益。
那么,快手是否适合教育品类进行品宣或者获取线索呢?
总的来看,快手不适合进行品宣,是否适合进行线索获取需结合运营者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
快手之所以不适合品宣是因为其采用的是普惠算法,当热度达到一定阈值后曝光度就会下降,而无法达到大面积曝光和渗透的目的。
那关于获取销售线索,衡量的重要标准是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多的线索,主要有两种方式:广告投放和自建账号体系运营。
如果只是想快速获取流量,将快手当作一个渠道进行广告投放。则可以结合当前投放渠道的成本,跟你所运营的教育品类在快手获取表单线索成本进行对比,或是根据渠道最终roi来进行衡量。
若快手的线索成本更低的话,则可直接进行投放。若快手线索成本略高于当前的投放渠道,也可尝试投放,通过追踪后端转化效果,衡量最终roi。
如果是打算自建账号体系进行中长期运营,需要考虑构建流量➡粉丝➡粉丝转化的闭环。目前快手对教育品类有一定的流量扶持,同时根据普惠的算法,视频内容都能获得一定的基础流量。
但其社区属性要求运营者能够与用户有一定的互动频率,从而与粉丝间建立起亲密度。再基于构建的亲密度和信任感,进行电商直播获取收益。
这一点与抖音有较大的差异,抖音是以每个视频内容为颗粒度,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打造视频爆款。内容生产上,可以采用,外包、合作等多种形式。
而快手是基于运营者,重要的是能让用户通过内容对创作者形成一定信任度,是以创作者为中心,所以需要有较为固定的编导、营销及直播人员等,所以在团队上有一定投入。
另外,因为快手对于教育品类除了提供流量外,也希望运营者能直接使用平台的直播或者快手课堂完成对应服务,从而抽成,所以在转化上有一定限制。
快手小店的课程商品需要能直接在平台体验和学习,这对于没有能力建设系统的个人或小机构有较大好处,但对于自身有系统的机构来说,还是不太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