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用价值/工作量,基本上能够算出一个任务项目的ROI,再根据所需要的时间,按照ROI的优先级,安排自己的项目优先级。一般我会安排3天左右的任务先做拆解,不会安排太满,主要原因是因为插入事项比较多,需要做一个精力预留。
根据以上的优先级安排,假设近3天我的工作量只能做完优先级最高的2项,那我就先把做不完的任务项目退出排期,并做一个定时提醒,3天后再重新评估优先级。
二、准确度
拆解的过程,可以用写OKR的思想来做,即想清楚: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
拿搜索历史记录功能来说:
第一步,要想清楚在哪里,即用户没有搜索历史记录,会有多大影响?目前的数据情况怎么样?当前问题的拆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大部分的解决方案错误,都是因为问题定义错了。
搜索历史记录可以一方面提升搜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当不支持收藏夹功能时,作为一个间接的临时收藏夹功能,这两个产品价值,背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
同时历史记录也可能暴露隐私,需要想清楚这个场景需不需要考虑隐私的问题,如果隐私在这个场景不是问题(比如B端场景),那么也暂时不需要考虑。
第二步,要把目标明确,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无限度地解决问题,属于发力过猛,不计成本,最后即使问题解决了,性价比也一定不高。所以要定义好,如果是提升搜索体验,那么就支持近10条的保存即可,如果要考虑隐私,就要加入搜索记录删除功能,这些去哪里阶段都是需要考虑清楚的。
第三步,要想好怎么去,即方案规划。如果不考虑隐私,只是提升搜索体验,最简单的是做历史记录本地缓存,再复杂点要考虑跨端同步。如果做历史记录本地缓存,需要定义缓存多少,这个就涉及到用户的使用数据分析。同时形成方案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UIUE的兼容,如何换行?超长的如何展示?
所以经过这三步,我们的待办变成:
1)优化搜索功能体验,支持历史记录,完成文档价值部分
2)分析搜索数据,定义缓存方式和条数,后续如何迭代
三、节奏感
拿我个人来说,我的工作节奏以双周为单位:
第一周,在周二之前会形成需求清单,周四之前完成需求文档和评审,周五完成需求文档定稿,这些需求将进入下个双周的排期。
第二周,我会进行用户调研和现有功能的数据分析,同时谈一些合作、做一些新业务调研和竞品分析,为下一周的需求做准备。
第三周,除了像第一周一样的需求梳理外,我还会跟进第一周需求的开发进展,做验证和上线准备。
所以我的工作节奏就是:产品设计及上线周、需求调研及分析周。
这两周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可以用狙击手模型来分析:
需求调研和分析周,就是准备作战的过程,需要的产品能力是:
这个阶段我不会陷入到很细的产品方案中,会着重全力做好方向的把控。
产品设计及上线周,就是战场迎敌的过程,需要的产品能力是:
经过之前的方向确认,本周的工作主要是在预定的战略方向上尽情发挥,核心的指标就是确保落地完整,这中间需要不断对齐进度、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妥协和决策,确保有限的子弹都打到最核心的地方,这就是战场迎敌阶段。
梳理好自己的工作节奏,整个思维和发力点都会更清晰,不会出现做产品设计时还在思考之前的方向是不是有问题,也不会在评估产品方向时深陷到细节里耽误时间。
四、总结
总结一下,要打造适合自己的工作流,需要做好三件事:
2)根据任务ROI逐步拆解成待办清单,设好时限落地
3)分析自己工作的节奏,根据目标调整到最有力的状态
任务清单我一般会用团队的需求池来管理,方便对齐进展,保持工作透明度。
待办清单我会用滴答清单来做整理,同时设置好日历提醒。
工作节奏方面我会在自己的系统日历上做好标注,按照周期给自己设好循环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