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一个增长目标,再把目标拆解成具体的路径,然后逼迫自己严格执行……我想很多组织都是这样谋求增长的。起初,我也用这种方法来压榨自己,后来发现这种逻辑很容易把自己带跑偏。
我拿“梁将军”这个自媒体举例。我发现,大部分公众号实现爆发式增长,都是因为做出了10万+。对于粉丝增长来说,高频的日更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孵化出爆款。一个10万+的增粉量,大于半年兢兢业业的日更。而10万+虽然可遇不可求,却是有迹可循的。对于一个粉丝量不高的初创公众号,想获得10万,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文章转发率。
而想让读者转发你的文章,关键不是你写得有多好,而是你能表达出他们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观点。
比如说,我想写一篇讲品牌原理的文章,如果我的标题是《大品牌要有大视角》,这种表达不可能是10万+。但如果标题改成《100亿买下的教训,不做品牌难逃败亡!》,这种标题才有10万+的基因。
因为竞价、私域、直播等各类流量型广告的崛起,很多品牌人的生意不好做,这种标题转发到朋友圈,不仅是晒给客户看、给员工提气,也是给自己增强信念。
有一段时间,我不断优化表达,希望制造出10万+。文章转发率有明显的拉升,但没有孵化出10万+,而且公众号脱粉相当严重。
某一刻我突然惊觉:我这哪是在帮助读者消化有价值的信息,我这是在制造信息垃圾!读者关注我,是想获得有价值的启发,而不是满足他们的表达欲。
想成为头部公众号,关键是孵化出10万+——想达成10万+,关键是提高转发率——想提高转发率,关键是优化表达……路径都没错,但如果只专注这些实现路径,我就背离了真实的用户需求。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过一样的经历。当你以增长为目的,一步步拆解自己的运营目标时,就会做出违背用户需求的事。
这个道理,我想用王明阳在《传习录》里的一段话来解释。
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好比种树。开始只有树根,看不到树干。有了树干后,看不到树枝;有了树枝后,才有叶子。有了叶子之后,才有花、才有果实。
最初只有根时,你只管栽培灌溉就行,不能想枝、想叶、想花、想果实,空想这些有啥用呢?你只要一直栽培树根,还怕看不到花和果实吗?”
这个道理特别适合用在“增长”上。满足用户需求其实是增长的根,而树干、树枝、树叶就是实现增长的路径,而花果则是增长最终带来的结果。
根是直挺挺向下长的,而干枝叶是朝向四面八方生长的,他们在生长方向上其实是不一样的。干枝叶如果不加裁剪、任其壮大,就会争抢树根的营养,最终让这棵树开不出花、也结不出果。
我们为什么会遇到“增长迷茫期”?因为增长路径变成了增长陷阱,我们开始背离用户的最初需求去做事,我们越努力、结果就越糟糕。
比如,为了获得高速增长,我们必须形成规模效应。而规模依赖的是可复制性,而可复制性的东西常常就成了套路。
比如,为了实现增长,我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营销上。当企业出现增长放缓时,我们更习惯用营销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产品解决问题。当销售额下滑时,不是优化产品体验,而是考虑是不是要买更多流量来带货。
只有我们清醒过来,放弃对增长路径的依赖,回归用户的基本需求,我们才能实现长效的增长。
在一点上,做得比较好的是百度。百度的增长目标早已不是用户量、用户的停留时间,而是社会影响力这样的高维指标。
但如果把这个增长目标进行路径拆解,可能得到的答案是:百度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提升社会话语权。
比如,为了提高娱乐影响力,百度应该每年发布《明星娱乐指数报告》,用百度搜索指数给娱乐明星排名,定义他们的行业影响力。
但这种“上帝”的姿态是社会需要的吗?不是,真正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干预”公共事务,而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想实现某个增长目标,就像打开一道有锁的铁门,关键不是要砸开锁头,而是反身去找钥匙。
比如,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百度的广告是关心是“成年人的快乐”,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呢?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统计用户在搜索框里搜了什么。比如,“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怎么与不喜欢的人相处?”
帮成年人找回丢失的快乐,不正是大品牌该有社会责任感吗?所以, 关键不是要盯着社会责任感使劲,而是回归到用户的基本需求上,社会责任感就成了附带的结果。
当你陷入增长迷茫期时,请尝试忘掉你的增长路径、甚至忘掉你的增长目标,回到用户最基本的需求上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