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走过了建立包括政府网站、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等以发布信息或进行信息服务及宣传的各类建筑方面网站,利用包括预算、现场管理等各类单项工具式软件以提高管理效率,在施工中推广包括同步提升大型构件安装等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等阶段,目前已开始进入或面临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为项目管理和提升建筑业的竞争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政府管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从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入手,通过信息网络技术,重组、规范和优化行政流程,既加大了政务透明度,又转变了管理方式,加大了管理力度。例如,建设部市场管理司、质量安全监督司和部信息中心正在推行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从某一具体项目的招投标、开工许可证等建筑市场的活动主体进入市场到建造过程中对各市场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督直至竣工备案后进入消费市场的全过程监管,既共享了信息资源,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将管理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将监督查处的结果列入已建的各市场责任主体的不良记录数据库中,成为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础。
2、信息化施工更多的基于互联网为平台。很多开发商已经把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概念彻底引入进来了,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上,软件开发商不单是介绍自己的产品,更通过自己对建筑行业特点和管理理念的理解,为建筑业和项目管理提供一个系统的集成服务,而不是提供基本单项软件,如PKPM、豪力海文的 EFIDIC等。这也意味着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管理和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有了管理咨询的思想、机制,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另外,目前的软件开发商正越来越准确地把握整个行业特点,许多方案基本上是开放性的,并不单单是针对一个施工企业对成本、工期或者质量的控制,更多的是从营销策划、工程投标、物资采购到项目的管理,以及最后完工、保修等都考虑在内,是个贯穿整个工程生命全周期的全过程的概念。
3、在石化、冶炼、电力等工业项目,许多承包商开始利用可视化技术指导设计和施工。比如以PDS产生的三维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其漫游功能,通过可视化的工具和平台,直观地进行设计校核,研究施工方案,察看未来施工装置状况。业主更可以利用可视化手段,研究并及早确定设计方案及工厂布置,便于快速评估工厂投资以及设计变更,另外为业主提供的可查询设备、管线及部件特性信息的三维软模型,可方便业主对工厂进行可视化操作和维护管理。中石化SEI公司推行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以唯一的工作模型(而非图纸)贯穿整个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并使之成为综合的信息载体。建立设计的标准工作流程,以保证设计过程与设计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多专业在同一项目模型下工作,可以相互参考模型,实现了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建立较完整的三维装置模型,实现了数据共享,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或数据重复输入过程中的数据错误,通过加强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和设计成品的管理,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二、我国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用发展不平衡。国内建筑企业信息化广度不够,信息技术使用、推广及普及的任务还较大。
2、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在深度上还不够,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度较低,因此实施信息化投资回报率还不高。
3、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较难匹配。建筑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有待提高与优化,同时,企业管理不规范也使信息化方案难以见到成效。
4、建筑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如装备、人员素质还较低。前面讲到,我国建筑企业微机拥有量是150万台,按现有10万家企业计算,平均一个企业仅有15台(一些劳务型企业可能一台也没有),特级企业技术、管理人员50%配有微机,一般企业管理人员比例还很低。
5、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包括Internet普及率及上网速率、电子商务、安全机制、法律环境等有待于提高。
7、国内软件供应商开发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建筑企业个性化要求,国外管理类信息系统因文化背景差异本地化程度不够。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重视信息化提升建筑业的竞争力或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现在的建筑产品已逐步步入精细生产阶段,建筑产品已成为精细产品,需要精细加工,对建筑业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上海的磁悬浮项目,磁悬浮大概有三个关键的技术要素,一个是机车本身,一个是信号控制系统,另外是轨道,前面两个系统,实际上是德国人掌握着核心技术,但轨道技术基本上是由上海建工集团以及中铁企业消化、掌握了,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按照德国的技术是需要用钢梁,造价比较高,而且加工钢梁的精密机床也必须花非常高的代价,这样在国内就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由于磁悬浮的速度要达到每小时400多公里,那么对轨道平整度的要求就完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4米跨度的大梁,整个平直度的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这个2毫米不是浇注后的2毫米,而是加上荷载运行的时候不超过2毫米。因此,除模板的设计工艺和制造及在浇铸过程中控制定位这些方面不说,在设计方面就采取了5种类型的预应力来保证不变形,控制蠕变,预制生产的车间要恒湿恒温,因大梁两侧要上轨道、线圈,预埋件打完之后,要到加工车间去用车床对大梁的预埋件进行精加工。也就是说这个混凝土梁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机加工概念。
比如中国铁道工程总公司建设的北京到沈阳的客运专线,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其中秦皇岛到沈阳这段是完全新建的,运营时速为200多公里,采用国产新型电力机车,试验时速已经可以达到321、5公里。这个速度的提高也导致工程建设标准从量变到质变。首先是轨道要无缝钢轨,传统的25米一节的钢轨要10根联成250米,先在车间里焊好了,再到现场焊起来,到了1.5公里的时候,再根据其应力集中程度,在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应力情况下再焊起来。钢轨铺完之后,用进口的测量仪器车,两个轮子顺着两条钢轨走一遍,走一遍就可以自动测出两条钢轨的7个数据,如平整度、轴向倾斜度等等,而且这些指标全是以毫米,甚至有的是以零点几毫米为误差极限的,要对每个枕木下面采用环氧树脂等材料做精调,几百公里的铁路都要采取精调。
另外在精密生产的同时,实际上建造速度也比传统工期大为提前。象北京城市铁路轻轨西段21.3公里,也就花了两年零两天的时间就建成运行,秦沈线也不到2年的时间就建成了。
第二,随着产业模式的发展,对总承包的需求越来越多。再比如纺织部工业设计院,抓住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展快的机遇,为许多印染纺织民营企业投资业主做工程总承包管理,从设计到项目管理、到设备采购全过程服务。由于民营企业花自己的钱,必须靠懂行的人替他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这符合业主的投资利益。设计院连续接了若干个单,经营上一下子就出现了新转机。实际上服务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项目管理方式的调整,设计施工一体化将来越来越多在基础设施等土木工程和冶炼、石化、电力等工业项目中实现,这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需求。这对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现在建设部和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大力推行项目管理公司和政府投资方式的改革,这两个话题实际上也是联在一起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由传统的筹建处等非专业人士和机构去搞项目管理,实际上也意味着业主项目管理水平的低下。如果业主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话,承包商水平越高,非专业机构或人员越觉得难以管理控制承包商,承包商有再高的项目管理水平也是无用武之地。因此,业主的非专业化的低水平项目管理实际上极易抑制行业的发展。英国在98年的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业主的项目管理是建筑业项目管理发展的动力,或者说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火车头。所以说只有提高了业主项目管理的水平,或者说政府投资的工程更多的采取一些专业机构来进行管理的方式,才能真正的为好的承包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这些改革工作实际上已经起步了。象上海、深圳等都在试点,深圳是成立了工务局,上海搞的是业主代建制。随着WTO的加入,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这方面发展的势头会越来越快。
第四,项目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在的房屋工程,施工技术和组合社会资源的方式及市场途径都比较成熟了,再体现的竞争优势,比较多的是集中在成本优势上,怎么去降低成本。按照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讲的,竞争战略有差别优势、成本优势,一般住宅等房屋工程比较多的体现在成本优势上,其风险基本上也是可控的。但是如果要搞土木工程的话,比如卢浦大桥,再往外还有吴淞口的外环线,亚洲第一宽的沉箱隧道,现在上海已经开工的大小洋山深水港,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都极大,特别是在技术上有众多不可预见因素,这种风险远不同于保险公司所要去承担的风险,那些风险是可预测的,只不过要计算好风险的赔付概率就可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在土木管理当中尤为突出,但在很多项目管理当中可能许多国内施工企业的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或没有非常直接的感受,这因为国内大多数基础设施、土木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因为政府投资的项目管理的方式变革的滞后,这里面的风险通过国内通常的管理方式,例如定额等等化解掉了。但要真正采用国际惯例的话,这个风险就马上凸现出来。比如说黄河小浪底项目作为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因为由于复杂的技术和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见地质问题,导致赶工。外国承包商提出索赔,业主牢牢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迫使承包商放弃国际仲裁和高额索赔,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加强风险管理不论是对承包商还是对业主都是特别要突出重视的,因此必须依靠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的集约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信息系统的主要管理原则
首先要理解信息化不是一个技术工作,而是一个管理工作。吴敬涟教授讲过,电子政务首先是政务,然后才是电子政务,也就是你只有有了政务管理体制、管理线条的理顺,不扯皮打架,电子政务才有可能。如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互相之间责任不清,信息系统实际上无从谈起,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应体现以下管理原则:
1、企业高级管理层必须领导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只有把它理解为一个管理方面,才能更好的调动企业内部资源,建立信息化系统,推动信息化应用。现在很多企业都把IT的管理放在由技术负责人进行管理,但由一个主管企业管理或是主管项目管理的副总经理负责可能更适合,因为它体现企业高管层对于应用信息技术概念的一个正确理解。因为一旦方向选择错误,不但导致上百万的资金投入的浪费、时间的浪费、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已经引入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的管理文化和将来行业主流选择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的管理文化发生偏差,这个损失可能更大。周宏仁博士也曾介绍过,在美国把建设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称之为顶级经理原则,即企业的最高层经理(Top Manager)。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前的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的三大技术基础都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然后才转由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但是对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模式,政府要推动,不能越俎代庖。有很多企业希望听到政府推荐哪种模式比较好,现在看来这种方式从效果上并不一定理想。很典型的例子,原来日本经济都是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比如政府把大企业都集合起来发展高清晰度电视,可美国人直接搞起了数字电视,所以日本在这方面不单是浪费了资金,也浪费了时间。
3、采用专业化的软件将来是一个趋势,即以后越来越多的是采用专业开发商提供的软件。例如 中石化SEI的管理系统主要依托专业软件来进行开发的,主骨架、主要软件仍然是采用引进的方式。所以这样一来就面临着到底选择哪一个软件开发商的问题,同时能进一步发展下去的软件开发商,必然是用户规模最大的这样一个企业,比如现在PKPM设计软件已经占了90%的市场,其开发项目管理软件,必然占据数据对接上的优势,因为将来工程的交流语言是数据取代传统的图纸文件和各类文本文件。现在各个软件公司市场占有率差不多,那施工企业怎么选择,除了考虑价格、性能方面外,在选择中最应该考虑的是选择的和将来市场主流东西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因为系统的数据兼容就可能会有时间上的耗费(据介绍,美国柏克德公司采用新信息系统调试测试与原来的数据库和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就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反过来说,对软件开发商来说,要想打破竞争的僵局,就必须掌握引导行业的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案。
5、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管理方面还有一点要给予重视的,就是对客户不单是一个满意,不单是一个按照ISO9000要求满足业主明在或潜在的要求,而更多的是体现为业主创造最大的价值,包括对投资者创造最大的投资价值,为用户创造最大的使用价值。
五、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在今后五年(2003-2008),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1、推进建筑管理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部、省、市三级建筑管理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公开化、市场监管信息化、行业管理信息化;
2、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上一个新台阶,特级总承包企业和部分一级总承包企业在广泛运用各类单项软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
3、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信息标准系统,通过市场竞争,形成3-5家软件占主导地位的商业软件市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予以推动:
1、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从行政角度加以推动。
推进建筑业信息化,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加大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力度。建设部正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筑业管理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就如何在我国推进建筑业信息化提出政策建议。同时,建设部还将在近期组织专家制定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五年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全国各类建筑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工作,以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
通过不断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企业尽快实现信息化,以对接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如网上申报资质和年检、网上招投标、网上统计、网上竣工备案等。最近建设部正在建立建筑市场监管网,这也要求企业要加快信息化的建设,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政府主管部门正在对应用软件测评的登录、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软件测评,淘汰质量低劣的软件产品,鼓励优秀软件的开发和优秀软件企业的发展。
加强交流与学习,发挥示范的带动作用。建设部计划每年推出10家左右的建筑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各地每年也要推出3—5家示范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率先垂范,探索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和道路,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示范、启迪、引导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软件开发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实践证明,软件开发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需要不断积累的工作,各类软件开发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在规范市场,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参与具体软件的开发,可以公示不符合标准、软件测评不合格的产品,且应向行业积极推荐经测评的优秀产品。
软件开发企业要注重企业信息化需求,要形成一支专业化研发队伍,要与软件应用企业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工程实践不断优化软件系统。
3、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的改革、改造、提高结合起来。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对于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组织状况进行重新审视,接受并采用更加先进、与国际惯例更加吻合的管理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于传统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实现企业创新。 加快企业生产与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建设,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模式重组,优化生产与管理流程,重视与国际标准技术的接轨。
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建设系统的共识,相信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全行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项推进措施的实施,未来几年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会有大的提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入世的挑战,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