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政策,启动内需减税几成定局,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可获实质利好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出口大幅下滑之时,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加快了对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资力度,希望通过增加国家投资从而带动钢材、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基本面稳定发展。笔者认为,这些行业内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刺激和扶持政策,抓住机会,谋求发展。
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国家对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科研开发、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项目给予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也实行了低税率政策。企业应在仔细研究这些优惠税收政策的适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向其靠拢,使自己能符合优惠条件,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资金, 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
当前,国家为了减轻出口企业资金营运的压力,调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企业应抓住机会,根据税收政策导向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积极配合并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把握政策导向,主动转型到税收政策支持的产业及产品上,不断调整出口产品去向,把市场份额由欧美的社会低层群体拓展到有产阶层和超有产阶层,从而建立起防止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产品“防火墙”。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出口退税率调高的机会,积极拓展拉美及非洲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
保住利润,控制成本税收成本国家降,其他成本和风险还要靠企业自身把握本次国家大范围调高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虽然有人认为其不能为出口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人认为调整幅度应该再加大,但在笔者看来,出口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真正具备抗风险的能力,国家的税收让利只能为辅,重要的还是,企业要 不断地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降低成本和风险上下功夫。
为缓解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近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连同已安排的资金,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达到18亿元,比上年大幅度增加。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主要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用于弥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笔者建议要积极利用财政信用担保进行融资,使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也能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生产和发展。
在外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控制成本及风险,不仅是企业正常条件下经营的主要策略,也是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渡过难关的重要途径。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与风险呢?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利润空间,必须在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对成本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具体措施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新产品的推出,挖掘现有产品的潜力以降低设计成本;整合原材料供应商,尽量集中采购,尽可能在本地采购,压缩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选择合理的运输线路以及贸易方式,降低货物运输费用;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
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要坚持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统筹安排资金,加强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超支浪费,防止资金被挪用或侵占,同时要控制资金流向并科学地安排使用。同时,要提高风险意识,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保持资金较高的流动性,积极回收应收账款,尽量减少赊销或降低赊销期限,有效回笼资金。根据风险程度及时提取坏账准备金,确保发生坏账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能正常进行。
加强管理,稳健投资宏观政策不是普惠政策,企业应谨慎、谨慎、再谨慎投资是企业取得效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情况下,企业进行投资时,一定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认真评估投资收益与风险。对于长期投资,由于其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变现能力差等特点,企业更应充分考虑投资方案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投资风险。对现有的投资项目,企业应加快投资回收速度,对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要积极运作,适时回收资金。
为了复苏股市,我国税收利好政策频出。今年以来,国家两次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发文明确,比照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大危机面前,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虽然有媒体曝诸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家正在抄底,但是笔者对此持谨慎态度。在此,笔者也提醒投资者注意,宏观政策并不具有“普惠性”,所以,企业不要盲目乐观、冒险投资。
金融危机对企业而言,既有不利的一面,也蕴藏着新的机遇,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对自身进行深入改革与重新定位,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与应对风险能力,为其谋划更加长远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