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进行的“综合招标”,在投标环节大家都是公开的,知道有哪些企业以多少价格投标,最后也知道哪家企业以多少价格中标,但是评标过程和评标结果却是外界无从获得的。落榜的企业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个方面输给了中标企业,由哪些专家为企业的投标方案打分?
邹晓云表示,招标制度应该进一步朝着公开、透明的方向改进,不能仅公布谁中标了,整个过程也应该公开,每个企业的打分分数、中标的企业方案好在哪里都应让大家一目了然,让参与企业心服口服。同时,专家也应该公布,这既是对公众的信息公开,也是对专家自身的约束。
实际上,即使开发商对评标结果有怨言,也缺乏相应的渠道反映。更何况,以后还需要从政府手中拿土地。任志强就在博文中称“有人说我对政府的多项不合理的非市场化做法提出了太多的批评,于是他们就利用权力来行使否决权。”
邹晓云认为,招标没有拍卖透明的难题,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来解决。包括招标过程将向行政监管部门、司法部门、监察部门,甚至社会公众和媒体参与和公开,改变由一两个专家说了算的局面。
土地问题专家李军晶则认为,评标过程公开不公开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评标条件要公开、细化。“政府部门设标时,重视哪些指标,就要把指标细化,有些大企业硬件资质几乎相当,那么就需要考核其软实力了,比如开发过的项目有无接近出让地块的,甚至要细到其设计、开发风格和运营模式等,是否符合本地块开发要求。”谈到土地综合评标的改善,李军晶认为,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提要:5月12日,房山、延庆等四块地投标,开发商抱着竞标书进入市土地拍卖大厅内。根据北京中原地产统计,截至6月底,今年北京共出让土地117块,成交楼面均价从新政前的每平米6654元下调到2749元,下调幅度为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