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估值,一般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先估计出收益率曲线,然后利用曲线对个券进行估值。这个价格称之为模型价格,或理论价格。我们姑且假定模型价格是可信的,那么是否估值价格就一定等于模型价格呢?对于个券来说,有部分债券当日是有价格信息的,包括成交信息或报价信息。成交信息中,包含真实成交和虚假成交;报价信息中,又分真实做市报价和防御型报价。采用模型来进行估值其实就是利用当日市场价格信息估计出收益率曲线,然后利用收益率曲线对全部债券进行估值,类似于“来源于实践,再指导实践”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对于个券来说,当日的估值价格来源就有两种,一种是模型价格,一种就是真实价格信息。一般来说,两类价格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市场到底需要哪种估值呢?
对股票而言,因其流动性好,净值计算直接采用其收盘价格,这一点几无争议。对于债券而言,因其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产生了模型价格。模型价格是在一组真实价格的基础上提炼推导出来的,它并非市场真实的成交价格。由于并非所有的个券流动性都很差,总有一部分券在某个交易日会有真实交易,这些价格应该是可信的,应直接当作当前公允价格。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市场上有真实价格信息,那么估值价格理所当然的应该用真实价格,因为它是看得见的,比模型价格更可靠。当然,如果没有真实价格信息,则应该采用模型价格来进行弥补。
一般而言,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货币政策等会有所预期,债券市场的变化相对平稳,但也常有超预期事件发生,这将会导致债券市场较大的波动。如2011年8月29日,央行宣布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市场对此几无预期,当日债券成交报价较前一交易日明显萎缩,且收益率大幅上行,10年期国债报价上升10bp。发生这种对全部债券普适的影响事件,需要尊重市场反应而调整相应的估值。另一种情况下,当无明显因素一致地影响某类债券时,而个别债券收益率波动较大,此时收益率变动不具有普适性,对估值需要遵循稳健性原则。
总之,估值应尽量采取看得见的价格信息,在没有价格信息的情况下,可采取模型价格,但需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同时尊重市场意志。如果遇到收益率大幅波动,则需要判断是市场普适因素还是个别干扰信息,如果是前者,需顺应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后者,则应遵循稳健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