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2001年以来的饮料市场,继汇源,统一,可口可乐的酷儿之后,康师傅,第五季,娃哈哈等全面进军果汁饮料业。而地方品牌也不甘落后,北京的富迪、华贝康橙、屈臣氏、华旗、摩奇、百分百、华邦、绿之源、圆之梦、天桃等,上海的波蜜、尚品珍、佳得乐、橙宝、百变果仙、麒麟、红宝、利宾纳、伊司顿、光阳等,广州的晨光、利宾纳、果汁先生、鹰金钱、百佳等;其势力在地方之强大,甚至逼得全国性大品牌在当地无从下口。一方面,中国的果汁饮料市场距离世界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却没有任何两三个强势品牌可以占领此市场的70%—80%。同时,最近两年凉茶饮料的迅速突起,也极大的冲击着中国的饮料市场。无论果汁饮料,还是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市场的衰败,是不争的事实。从以下的2000年至2005年的表格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一点。
不可否认,曾经利用融资采取的豪赌方式,让蒙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相对于中国乳业的发展来说,占中国饮料业20%的果汁饮料,其增长速度要缓慢很多,且有多家企业来分食。汇源的风险,更甚于蒙牛。
不过,与普通是食品行业不同的是,饮料行业从发展初期就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对品牌和资金要求较高。这使得目前中国所有大的饮料品牌都有外资参与,乐百氏、健力宝、娃哈哈,无一例外。一方面是可口可乐的急切想进入非碳酸饮料市场,以缓解碳酸饮料的低迷和衰退;另一方面是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的种种高要求和汇源自身的困境。当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每股报价12.2港元,总合计179.2亿港元(约合23亿美元)的报价提出收购汇源时,汇源的三大股东全部认可了。只是,从此以后,我们的民族品牌将何去何从?
反思先前大饮料品牌的融资,最后的结果都是怎样?乐百氏,健力宝,娃哈哈,要么民族品牌衰退,要么陷于官司中缚手缚脚。当娃哈哈悄然转身,启力走向前台的时候,曾经有人叹道: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品牌也一样。
而今的汇源,一旦被可口可乐收购,是如同它今天的股价一般皆大欢喜呢?还是会成为第二个乐百氏与健力宝?
抛开这次收购后,可口可乐旗下的饮料与汇源将是一家,这是否涉嫌垄断不说,是否接受外资的收购与融资,果汁饮料业所面对着的,一直就是这样的囚徒困境,不接受,局限于自身的不足,将失去许多的市场;接受,当年的白猫就是前车之鉴。外资介入,一直是悬在民族品牌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同时,可口可乐以每股出价12.2港元,也被指责为价格过低,趁港股低迷之际收购,有趁火打劫之嫌。
在汇源此次融资的消息放出后,不到半天的时间,某门户网站新闻中上万的投票显示,接近三万的人,高达82.44%的比例,反对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而其中83.55%的人次认为,这样的收购涉嫌外资消亡民族支柱企业,更有超多半数的网民表示,不看好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当企业的去向,涉及到民族的高度时候,这个囚徒困境的牢笼,要怎样才能够突破,所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