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评级企业进入美国遭拒一事可以看出,当前国际评级巨头所坐享的垄断地位与政府过度干度市场有直接的关系。更进一步讲,“只负道义义务,而无法律责任”的特权,培育了评级巨头骄纵与傲慢的情结,以至于被指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推波助澜者。由此及彼,尚处于“幼年期”民族评级业的健康成长,需要主管部门对他国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已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金融发展的高水平呼唤着与之相匹配的评级实力,以提高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全球话语权。实际上,我国评级业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步。近期,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国首个国家信用等级报告,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而更为外界关注的是,此次评级首次给出了“中国国家主权信用高于美国”的结论,并引发了一场国际性激辩。大公国际此举向老态龙钟的国际巨头发出了挑战,向世界证明了民族评级企业的雄心壮志。与此同时,我国评级行业第一个自律组织也破茧而出,刚刚成立的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为行业提供了研究和业务支持平台、业务规则和行业自律规范的制订平台、开展投资者教育的平台和对外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促进民族评级业的集体壮大。
然而,大公资信在美遭拒的案例表明,民族评级巨头走向国际的道路仍十分崎岖。应当看到的是,只要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并受到市场的认可,民族评级业必然能够冲破外国行政力量设置的重重阻碍,实现“后来居上”的远大抱负。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评级业须当汲取前车之鉴,尽早建立科学的淘汰机制以及风险共担机制。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国际评级巨头的光环暗淡,甚至被指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穆迪、标准普尔及惠誉等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联手演绎下,希腊的主权信用级别从去年底的“a级”变为“垃圾级”仅用了100天的时间。毫不客气地讲,正是由于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的共谋,才使得大量的投资者被引入迷途。这其中,垄断带来的强势市场地位以及监管弱化催生的道德风险成为评级巨头迷失要害所在。
评级机构成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彼时大量企业破产和银行坏账爆发,反而成就了评级机构的权威地位。但是历经近百年的大浪淘沙,风雨中幸存下来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垄断了全球信用评级业。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授予了评级巨头专营垄断权,规定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时,必须接受这三家评级公司的评估。评级巨头强势的寡头垄断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危机感尽失、有恃无恐。以此观之,民族评级业当降低准入门槛,吸纳更多社会竞争力量的加入,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倒逼既有机构专注与市场需求和技能提升,以此使得整个行业焕发青春。
综上可见,我们固然希望中国评级业的声音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前提条件却不容忽视。开放市场准入、建立刚性的惩戒机制是避免民族评级机构重蹈国际巨头覆辙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