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与惠氏并购之前,均是世界制药领域排名前10位的巨型制药公司。辉瑞的产品覆盖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神经科、泌尿科、眼科和肿瘤科等众多领域。在2008年,仅一个降胆固醇药物立普妥的全球销售额就高达125亿美元。相比于辉瑞,惠氏则在生物制剂、补品、疫苗、抗生素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辉瑞的高层曾指出,辉瑞收购惠氏是看中了其在生物制药领域突出的优势,期待通过优势资源互补,提高新辉瑞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能力,并通过此次并购使新辉瑞一举成为一家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多元化生物制药公司。
但事实上,此次并购的原因并不像辉瑞高层所说的这么简单。
关注一下辉瑞近十年来的收购案不难看出,辉瑞每次的并购无一不是看准了目标公司“拳头”产品的专利权。2000年,辉瑞以850亿美元收购沃尼尔·朗伯公司,取得了立普妥的全部专利权。近年来,立普妥一直是辉瑞盈利最多的“生金蛋的鸡”,年收益额占辉瑞年收益总额的1/4以上。2002年,辉瑞又以600亿美元收购了法玛西亚制药公司,同样是意在取得对方关节炎药西乐葆的全部专利权。
近年来,辉瑞与世界上大多制药公司一样,一直持续遭受着两大问题的困扰:一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大批专利药物即将到期。笔者认为,并购惠氏,辉瑞同样是看中了其几种“拳头”产品的专利权,如治疗婴儿肺炎双球菌的肺炎多价疫苗以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依那西普。同时,生物制药领域是辉瑞的短板,但却是惠氏的优势。相比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具有研发周期短、资金投入小、易于通过临床安全实验等特点。通过此次并购,新辉瑞可以将研发重心由化学制药领域延伸到生物制药领域。
笔者在中国专利信息数据库(CPRS)中以申请人为“辉瑞”进行检索,发现辉瑞自1985年至今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共计1294件。其中,1985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间的专利申请共计628件。将这些专利进行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统计发现:这628件专利申请共涉及29个小类、169个大组、803个小组。2000年1月1日至今的专利申请共计666件,将其进行IPC分类统计发现:这666件专利申请共涉及35个小类、186个大组、1091个小组。
上述1294件专利申请所涉及的IPC分类号依次包括:C07D(杂环化合物)、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其中包括药物制剂、无机活性成分、疫苗、载体及带有遗传物质医药制品等)、A61P(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治疗活性)、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C12N(微生物或酶等)。通过对这些分类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辉瑞一直以来都将化学药作为其主要研发方向,生物药仅占其专利申请的很小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