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2006年里的知识产权法学术研究而言,依然保留了传统学术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逐渐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反思。应当说,包括权利及其构成、信息、知识、价值在内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如能正本清源,则其他具体问题的研究可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有助于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高效和有序。
法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方法论的多元化。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丰富和拓宽法学研究的思路,只要有益于发现、表达和解决知识产权法的本源性问题,无疑是有益的。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对史料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可帮助我们反思知识产权发展的规律和理论,掌握知识产权研究的进步方向。另外众多非知识产权专业学者也都从自己的业务领域角度,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各抒己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知识产权研究的前瞻性和应用性。
总之,对于知识产权引发的制度对人权、宪政、法理直至传统民法等的基本理念和建构的深层次、多视角的反思,必将深远影响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研究,凸现知识产权学术研究的独立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慎思明辨、厚积薄发。
[1] 吴汉东:《利弊之间: 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2] 宋志国、陈泰和:《两大法系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4期。
[3] 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4] 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5] 潘爱叶、侯作前:《从环境保护一体化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1期。
[6] 杨雄文:《知识产权熵论》,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7] 朱翠微:《从发展中国家视角看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8] 朱理:《财产权劳动学说与知识产权》,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2期。
[9] 李强:《知识产权制度合理性考辨——以制度的伦理性和效用性为视角》,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10] 李雨峰:《版权的正当性——从洛克的财产权思想谈起》,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11] 杨才然:《知识产权法的正义价值取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7期。
[12] 鄢一美:《俄罗斯知识产权立法与民法典的编纂》,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13] 屈广清、陈小云:《英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研究》,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14] 张乃根:《论协议的例外条款》,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5] 郑胜利:《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载《中国发展》2006年第3期。
[16] 李建华:《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 李扬:《重塑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
[19] 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一种全球治理的视角》,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20] 侯仰坤:《论知识产权的构思、形式与表达》,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
[21] 李雨峰:《论著作权的宪法基础》,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22] 何炼红:《网络著作人身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23] 李莉:《论作者精神权利的双重性》,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24] 王素玉:《网络版权保护的经济分析》,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25] 徐聪颖:《著作权准占有的法律意义及特征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7期。
[26] 曲三强:《论影视作品的著作权》,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27] 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28] 肖尤丹:《冲突与协调: 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合理性考察》,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
[29] 刘家瑞:《互联网页版权保护范围的法经济学分析》,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
[30] 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31] 王迁:《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1期。
[32] 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33] 刘华:《国际专利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34] 冯晓青:《专利权的扩张及其缘由探析》,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35] 郭寿康、左晓东:《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利益平衡》,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36] 陈武、胡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初论》,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37] 李琛:《商标权救济与符号圈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8] 彭学龙:《商标显著性新探》,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39] 刘亚军、马乐:《国际特许经营中商标独占使用权保护的困境与选择》,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
[40] 吴伟光:《商标平行进口问题法律分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41] 李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2] 严永和:《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的经济分析》,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43] 古祖雪:《基于框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
[44] 董皓:《无形财产的界定及实践问题研究——兼论世界遗产地的两种新型无形财产》,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45] 杨明:《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张清奎:《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及遗传资源保护模式初探》,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46] 谭涛、展进涛:《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及其对我国育种创新的影响研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47] 杨立新、林旭霞:《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48] 刘银良:《角色促销: 商品化权的另一种诠释》,载《法学》2006年第8期。
[49] 彭贤鸿、杨仉孙:《虚拟人物形象及其权利属性之辨正——从尼莫“无罪释放”案说起》,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
[50] 蓝蓝:《人格与财产二元权利体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以“人格商品化”为视角展开》,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51] 吕炳斌:《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和奥林匹克标志的官方属性: 一个冲突及其解决》,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2] 钟秉枢、邱招义、于静:《奥林匹克品牌的法律保护及中、美、澳三国间的比较》,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3] 郑友德:《论外层空间活动中的知识产权》,载《法学》2006年第11期。
[54] 任秋娟:《论卫星空间活动著作权及邻接权的保护》,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
[55] 胡淑珠:《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反思与重构——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考量》,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梁志文: 《论版权法之间接侵权责任——以〈网络信息传播权条例〉为中心》,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5期;郑瑞琨、司冠荣: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56] 李国庆:《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57] 范晓波:《侵害知识产权之不当得利问题探析》,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58] 孙玉红:《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新解》,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第6期。
[59] 冯晓青:《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以“垄断”为视角》,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60] 张波:《德先诉索尼垄断案及其启示》,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