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缔约过失责任必须发生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态存在,必须以先合同义务的存在及违反作为前提。先合同义务的发生以双方进入订立合同过程为标志。如果民事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缔约关系,则当然不发生缔约过失问题。
也就是说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或者在合同已经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合同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撤销的情况下。如果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后,合同的缔结过程就已经完成,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致使另一方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只能构成合同的违约责任,而不能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2)缔约相对人受有损失,即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以给对方造成了实际的损失为限。如果当事人虽然具有缔约过失,但并没有实际的给对方造成损失,则不发生对因缔约过失而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失主要是指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的损失范围的确定,学界观点不一。王泽鉴先生认为,一般言之,被害人得请求的,系若无加害行为时,其所处的状态故应该以信赖利益为原则。
(3)当事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即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有过错。过错是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也不例外。它标志着当事人在实施行为时对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漠视,对义务和公共行为准则的漠视,正是由于这种主观上的漠视,才决定了行为的应受谴责性。如果缔约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是受害人、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则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也不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4)过错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当事人一方订立合同已经实施了某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并因这些行为使对方产生了合理的信赖,如当事人一方向特定的人发出要约使之产生当事人欲与其订立合同的认识,并依据这种认识而产生对对方的订立合同的信赖。
如果当事人一方虽然作出了与订立合同有关的行为,但该行为不足以使对方产生合理的信赖,则不能认为双方存在缔约关系,如果在此情况下因一方的过失而使他方遭受损害的,不能构成缔约上的过失责任。
虽然我国的《合同法》在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了有关缔约过失方面的内容。这标志着在我国正式建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是这些规定还是比较抽象、简单,内容不是很完善,操作性较差。有待在以后的立法中予以充实和改进。